小儿积滞发病机理 中医验案举隅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 多发病, 近年来, 由于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小儿积滞的发病率 逐年上升。积滞不仅作为一种疾病单独存在, 而且常 可诱发其他疾病, 如发热、 咳嗽、 感冒、 泄泻、 呕吐等疾 病, 所以积滞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宋明锁主 任医师是第 5 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指导老师,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 任委员, 硕士生导师。曾师从 “山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 多发病, 近年来, 由于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小儿积滞的发病率 逐年上升。积滞不仅作为一种疾病单独存在, 而且常 可诱发其他疾病, 如发热、 咳嗽、 感冒、 泄泻、 呕吐等疾 病, 所以积滞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宋明锁主 任医师是第 5 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指导老师,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 任委员, 硕士生导师。曾师从 “山西小儿王”张刚老 先生以及脾胃病专家郝玉明主任, 全面继承二位名老 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并逐步形成了外感重气 分, 内伤重脾胃的学术风格。宋老师结合小儿的生理 病理特点, 强调脾胃功能在疾病诊治以及康复过程中 的重要性, 在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小儿相关疾病方面体 会深刻, 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 获益匪浅, 现 将其治疗小儿积滞及相关疾病的临床经验简介如下。

发病机理

小儿积滞, 是儿科常见疾病,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以婴幼儿为多见。病位在脾胃, 因胃主受纳, 脾主运 化功能失常所致, 正如 《证治准绳 ·幼科 ·宿食》所说: “小儿宿食不消者, 胃纳水谷而脾化之, 儿幼不知撙 节, 胃之所纳, 脾气不足以胜之, 故不消也” [1] 。发病原 因主要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喂养调护失当有 关 [2]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如钱乙所言: “五脏六 腑, 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 [3] 。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 所以在喂养过程中, 稍有不慎, 就容易损伤脾胃, 导致 小儿脾失健运, 胃不受纳, 形成积滞。正如 《赤水玄珠》 中指出: “脾胃虚, 则停积” 。以不思乳食, 嗳腐酸馊或 呕吐食物、 乳片, 口中异味, 脘腹胀满疼痛, 烦躁啼哭, 夜寐不安, 手足心热, 肚腹热甚, 甚则发热, 大便酸臭 或秘结, 舌质红, 苔白厚或黄厚腻为特征。

治疗原则

食积致病, 分为虚实。小儿积滞可划分为食滞脾 胃、 积热中阻、 脾虚夹积三个证型 [4] 。食积不仅作为一 种疾病单独存在, 而且是临床常见的病理产物及致病 因素, 可诱发多种小儿疾病。积滞日久, 损伤脾胃, 加 之小儿脾常不足, 心肝常有余, 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 肝脾相生相克, 脾虚不能制肝, 肝失疏泄调达, 难伸刚 直之性, 致患儿烦躁叫扰而哭闹不安, 引发夜啼; 积滞 不化, 阻滞中焦气机, 积久化痰生热, 痰热之邪扰动肝 风, 造成神昏抽搐而诱发癫痫; 积滞进一步发展, 脾胃 受损, 还可引发厌食或疳病; 乳食停滞, 积于中焦, 下 趋肠腑, 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湿滞相合, 形成伤食泄泻; 饮食积滞, 气机壅塞不通, 传导之令不行则发为腹 痛, 升降气机失调, 其气上逆而呕吐; 乳食积滞日久, 郁而化热,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 胃中积热上冲, 搏结于 咽喉, 或肺胃热盛, 复感外邪, 循经上炎, 热炽喉核, 则会出现一些咽喉部症状, 比如咽炎、 扁桃体炎、 扁桃 体化脓等; 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职, 升降失调, 积而不 消, 壅滞肠道, 腑气不通, 影响肺的宣发肃降而致咳嗽; 积滞日久不愈, 导致脾肾虚损, 脾气亏虚, 正气不足, 不能统血摄血, 血溢肌肤, 形成紫癜。正如 《幼科发挥》 曰: “小儿脾胃, 本自娇嫩, 易于伤积。乳食伤胃, 则为 呕吐, 乳食伤脾, 则为泄泻, 吐泻既久, 则变缓惊, 或为 疳病。乳食停积, 则生湿痰, 痰则生火, 痰火变作, 则 为急惊, 或成喉痹, 痰火结滞, 或成痛吊, 或为喘嗽” [5] 。 在治疗上, 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发病原因, 以清脾泻热, 消积通腑, 顾护脾胃为原则, 分别应用宋 老师根据临床经验所总结的调脾和中汤、 调脾承气汤 及调脾益气汤辨证加减施治。

1 食滞脾胃

由暴饮暴食, 饮食不节引起。多见于疾病早期, 表现为呕吐, 不欲饮食, 嗳气酸腐, 脘腹胀满, 疼痛拒 按, 或腹痛欲便, 便后痛减, 大便酸臭夹杂不消化食物 残渣, 舌红苔厚腻。可选用调脾和中汤消食化积, 健 运脾胃。方由广藿香栀子竹茹苍术陈皮、 苏子、 枳壳胡黄连佛手桃仁鸡内金、 炒麦芽、 炒谷芽焦槟榔茯苓甘草等药组成, 广藿香芳香醒脾以为君 药, 苍术茯苓鸡内金, 健运脾胃, 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栀子竹茹胡黄连, 清除痰热之邪, 兼除疳热; 麦芽谷芽焦槟榔, 化食消积, 调和中焦。三组药, 着重在 于恢复脾胃运化功能。苏子、 陈皮理气健脾, 桃仁、 枳 壳、 佛手活血行气。调脾和中汤 [6] 也是病后调理脾胃 的一首基本方剂, 临床实践证明, 本方坚持服用不但 可以改善食欲, 增强体质, 还可以使小儿晦滞不华的 面色有所转变。小儿脾胃壮实, 正气渐强, 免疫力逐 渐提高, 气血充盈, 面色自然红润。正如万全所言 “胃 者主受纳, 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 脾胃虚 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 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 食者, 却病之良方也” [5] 。

2 积热中阻

乳食积滞中焦, 阻滞气机, 郁而化热, 则见发热面 红, 大便臭秽, 肚腹手足心灼热, 心烦易怒, 夜寐不安, 喜俯卧, 口气臭秽, 大便臭秽, 或干结或溏稠不爽, 舌 红, 苔黄腻等积滞化热证候, 可选用调脾承气汤消积 导滞, 清脾泻热。方由广藿香栀子、 生石膏黄连、 丹 皮、 陈皮、 苏子、 枳壳、 焦楂、 焦槟榔大黄甘草 12 味 药物组成, 本方来源于钱乙的泻黄散原方, 兼取仲景 大承气汤、 吴谦清热泻脾散之意, 并镕铸宋老师多年 儿科临床经验而成。方中以石膏辛甘, 栀子苦寒, 清 泻脾胃积热, 共为君药。黄连味苦性寒, 可直折脾胃 积热; 大黄快利, 以达釜底抽薪, 通腑泻热之效, 二者 共为臣药。藿香味辛, 性微温, 可振奋脾胃之气机, 芳 香醒脾, 引诸药入脾, 与石膏栀子, 三者性味甘辛苦 寒, 辛甘则散, 苦寒则降, 散降结合, 清上焦之炎热, 化 中焦之湿热; 丹皮味苦, 性微寒, 可清热凉血, 苏子味 辛, 性温, 可顺降胃气、 调畅中焦; 陈皮枳壳利气快 膈, 健脾除湿, 通利肠胃; 槟榔、 焦楂消积磨脾, 共为佐 药。甘草生者微凉, 和中泻火, 调和诸药, 是为使药。 全方泻脾之中兼有补脾, 清上泻下, 用治脾胃积热, 郁 而不解, 调理周到而无伤脾之弊。

3 脾虚夹积

若积滞日久不愈, 损伤脾胃, 或素体脾虚运化无 力, 再伤乳食而致积滞, 见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 食欲 不振, 食则饱胀, 腹满喜按喜伏卧, 大便稀溏酸腥, 完 谷不化, 唇舌色淡, 苔白腻等脾虚夹积的证候表现, 可 选用调脾益气汤健脾益气, 和胃消食。调脾益气汤是 由七味白术散化裁而来, 七味白术散来源于儿科鼻祖 钱乙的 《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 方中党参、 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葛根木香、 藿香行气助运消胀。宋 老师在临床中发现脾胃气虚的患儿, 脾胃不和, 很容 易出现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 故加鸡内金陈皮、 炒麦 芽、 炒谷芽和胃消食。临证日久, 宋老师发现对于儿 童来说, 运脾健脾, 提高吸收、 消化功能需要一个过 程。并且非但饮食的摄纳与脾胃功能有关、 药物的吸 收也与脾胃功能有关。因此, 补脾消导之药同用是补 法中的王道之法, 看似迂缓, 实则稳健。

4 积滞相关疾病

积滞引发的各类相关疾病, 均可在辩证的基础上 进行加减治疗。若兼见夜啼, 因脾胃不调引起者, 可加 木香、 白芍、 蝉衣安神止啼; 或心脾积热明显者, 可酌 加竹叶、 灯心、 白茅根等品, 目的是在调整脾胃状态的 同时加强清心经实热, 安神止啼的功用; 脾气暴躁可加 栀子, 心烦可加黄连。若积滞引发癫痫, 可酌加蟅虫、 地龙僵蚕化痰祛瘀止痉; 积滞为癫痫发病的一种诱发 因素, 所以避免癫痫的发病, 缓解期就要加强对患儿 的日常调护, 未病先防, 注重调理脾胃, 调和气血, 调 和阴阳, 提高小儿抗病能力, 预防癫痫的反复发作。若 引发厌食或疳积, 脾运失健, 积滞明显, 可在辨证的基 础上选用调脾和中汤或调脾承气汤加减治疗; 若脾胃 气虚明显, 可选用调脾益气汤加减治疗。若兼见泄泻,可酌加化湿止泻的药物, 如黄连木香茯苓、 芍药、 苍术等。若兼见腹痛, 可加白芍、 甘草缓急止痛; 若兼 见呕吐, 可加香橼竹茹和胃止呕; 若积滞化热上攻咽 喉, 见扁桃体化脓, 体温在 39℃以上, 可在调脾承气汤 的基础上加羚羊角, 加僵蚕、 蝉衣, 即合升降散; 咽痛 明显者, 加玄参。若兼见咳嗽, 可加杏仁橘络、 葶苈 子、 冬瓜仁、 鱼腥草、 桔梗、 栀子黄芩大黄, 苏子等泻 热通腑、 化痰止咳之味, 六腑以通为用, 肺与大肠相表 里, 故在治疗食积咳嗽的方中加入泻下之品通便, 来辅 助肺的宣降, 合理使用下法 [7] 能起到宣肺、 清热之功, 此处需注意即使患儿大便不干, 亦要通便, 泻下 3 ~ 5 次后, 疗效立竿见影。若兼见紫癜, 可酌加水牛角或羚 羊角, 再加紫草、 茜草、 生地等药凉血消斑。

验案举隅

1 验案一

周某, 女, 7 岁, 2014 年 9 月 26 日初诊。发热 1d。 患儿昨日食奶油蛋糕, 致夜间体温升高, 今晨起体温 38.5℃, 口服退热药后, 热势稍降, 现症见: 体温 38℃, 精神欠佳, 咽痛, 手足心热, 脘腹胀满, 不欲饮食, 口中 异味, 矢气臭秽, 大便干结, 2 ~ 3 日 1 行, 舌红, 苔白 厚腻, 脉数。查体见: 咽部充血明显。治法: 清脾泻热, 消积通腑。药用: 调脾承气汤加赤芍药 10g, 玄参 10g, 僵蚕 10g, 蝉蜕 6g, 水牛角 15g。3 剂, 1 剂 /d, 水煎服。 二诊: 2014 年 9 月 29 日。药后患儿体温恢复正 常, 腹部柔软, 精神好, 纳欠佳, 大便稀, 日 2 行, 舌红 苔黄厚腻。上方去水牛角玄参, 加天竺黄 10g, 石菖 蒲 6g, 橘络 6g。继服 5 剂。 三诊: 2014 年 10 月 4 日。药后患儿体温正常, 精 神可, 食欲较前好转, 大便质软成形, 日 1 ~ 2 次, 舌 红苔白厚腻。改服调脾和中汤加天竺黄 10g, 石菖蒲 6g, 薏苡仁 10g, 香橼 6g, 橘络 6g, 调理脾胃功能, 6 剂。 按?本证系内有积滞, 郁而化热, 故见手足心热; 胃 失腐熟, 脾失运化, 可见不思乳食, 口中异味; 有形之物 阻滞于中, 气机不畅, 可见脘腹胀满, 大便秘结; 积热上 冲咽喉故见咽痛, 咽部充血明显。治以调脾承气汤清 脾泻热, 消积通腑, 酌加赤芍玄参水牛角清热凉血解 毒, 僵蚕、 蝉蜕升清降浊; 二诊热退, 去水牛角玄参, 舌 苔厚腻加天竺黄、 石菖蒲橘络化痰除湿; 三诊, 药后诸 证减, 法当调脾和中, 以复正气。方用调脾和中汤加天 竺黄、 石菖蒲、 薏苡仁、 香橼橘络, 目的是加强清热化 痰、 运脾除湿的功用, 滋其生源, 使中气得复。

2 验案二

吴某, 女, 8 岁。2016 年 1 月 13 日初诊。咳嗽 3 日, 发热 2 日。患儿 3 日前有饮食不节史, 引发咳嗽, 昨日发热, 体温最高达 39.2℃, 口服布洛芬等退热药, 体温控制不佳, 现症见: 发热, 咳嗽, 少痰, 咳甚呕吐胃 内食物残渣, 气味酸臭, 晨起及夜间明显, 食欲不佳, 大便干结, 舌红, 苔白厚。查体见: 咽部充血明显。治 法: 通腑泄热, 化痰止咳。药用: 调脾承气汤加天竺黄 10g, 石菖蒲 6g, 杏仁 10g, 橘络 6g, 桔梗 6g, 香橼 12g, 羚羊角粉 1.2g。6 剂, 1 剂 /d, 水煎服。 二诊: 2016 年 1 月 19 日。药后咳嗽减轻, 晨起明 显, 喉中有痰, 纳食较前增加, 大便稍干, 日行 1 次, 舌 红, 苔白。上方加僵蚕 10g, 蝉蜕 6g, 浙贝 10g。继服 4 剂。 三诊: 2016 年 1 月 23 日。药后咳愈, 纳可, 大便 偏干, 日 1 行, 余无明显不适, 舌红, 苔黄厚。改服调 脾和中汤, 胡黄连易川连, 加天竺黄 10g, 石菖蒲 6g, 香橼 6g, 熟军 6g。12 剂。 按 ?本证系饮食不节, 导致积滞, 肺与大肠相表 里, 腑气不通, 就会影响到肺的宣发, 出现咳嗽, 积滞 郁而化热, 故见发热; 乳食停滞中焦, 浊气上逆, 故见 呕吐酸臭食物残渣; 胃失腐熟, 脾失运化, 可伴见不思 乳食; 有形之物阻滞于中, 气机不畅, 可见大便秘结。 方选调脾承气汤加减。在清热导滞, 消积通腑的基础 上酌加天竺黄、 石菖蒲以清热化痰, 橘络通里肺络, 杏 仁、 桔梗宣肺止咳, 香橼理气健脾, 酌加羚羊角粉, 其 药性咸寒, 不仅可以清热解毒, 还可防止惊厥。二诊 患儿咳嗽减轻, 但喉中有痰, 故加浙贝排痰止咳, 僵 蚕、 蝉蜕升清降浊。三诊咳嗽愈后, 果断改用调脾和 中汤加味健脾调脾以杜生痰之源, 这是调脾以善后, 培土以生金之意。脾胃壮实, 水湿得运, 痰浊自无生 化之地; 脾胃壮实, 卫外强固, 感冒咳嗽自然减少。患 儿舌红苔黄厚, 大便干结, 仍有热象, 故胡黄连易川黄 连, 酌加熟军以清热、 通腑。

体  会

近年来, 小儿积滞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且常可 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 除与小儿自身的体质特点有很 大的关系外, 尚与当今社会人们的饮食结构、 生活条 件、 居住环境、 家庭结构等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 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 常给予过多 高热量、 高蛋白食物, 增加孩子的胃肠负担, 致使小儿 脾胃受损, 易形成积滞。饮食积滞, 不仅会损伤脾胃, 且五脏之间相互联系, 一脏受损, 常可累及他脏, 引 发各种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常见的小儿发热、 咳嗽、 呕吐、 腹泻、 厌食、 腹痛、 夜啼、 癫痫等疾病的发病, 均与食积有关, 此类疾病从食积论治均可取得明显的临 床效果。所以积滞的治疗还需结合平时饮食的调护, 避免摄入过多的不易消化以及辛辣、 寒凉的食物, 养 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导师在治疗时, 不仅注重解决疾 病当前出现的临床症状, 更是在治病之后加以调理脾 胃, 助小儿脾胃运化功能的恢复,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 力, 增强体质, 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 王肯堂 . 证治准绳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668.

[2] ? 苏树蓉 . 中医儿科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82.

[3] ? 钱乙 . 小儿药证直诀 [M]. 郭君双整理, 阎孝忠编集 . 北京: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2.

[4] ? 汪受传 . 中医儿科学 [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652.

[5] ? 傅沛藩, 姚昌绶, 王晓萍 . 万密斋医学全书 · 幼科发挥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611-612.

[6] ? 赵怀舟, 王小芸, 杨阳, 等 . 宋明锁创方 “调脾和中汤” 简评 [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8) : 1092-1095.

[7] ? 赵怀舟, 王小芸, 冯文海 .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 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A 集 [C].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