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指“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途的病理产物;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黄帝内经》对痰瘀相关的理论和治疗已有论述。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如《灵枢•痈疽》中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在病理上,也体现了痰浊瘀血的相关性。《灵枢•百病始生》说:“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成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心痛,耳聋浑浑。”治疗血枯的四乌贼骨一芦茹丸,实际上是一个痰瘀同治方。至汉代《金匮要略》,张仲景不仅把本证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而且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方剂,观其方多以化痰通阳宣痹为法而制,此为临床从痰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奠定了基础。笔者多年来运用痰瘀同治法治疗多种疑难病症,收到满意效果,现探讨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