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通下驱蛔,缓急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
【处方组成】 生大黄30-50克(后入)、蜣螂虫l对(研粉,分1次冲服)、郁金1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枳实15克、白芍15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发热加蒲公英、金钱草;胁痛甚加柴胡,白芍剂量加倍;胆囊肿大加白藓皮、炮山甲;黄疸加茵陈;胃酸少者加木瓜、乌梅;呕吐甚加姜半夏、竹茹;食欲不振加炙鸡金、焦山楂。 |
【临床疗效】 治疗35例肝胆管死蛔虫,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证消失,B超、血象无异常)27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B超仍见肝胆管内残留索状物)7例;无效(症状、体征如前或加重,B超、血象无改变)1例。 |
【处方来源】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医院杨林。 |
【按 语】 本方大黄、蜣螂虫为主药,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峻逐腑浊瘀积毒气,蜣螂虫性寒味咸,有通便破瘀攻毒之功,能把蛔虫异体载而推之;木香、槟螂、郁金、枳实疏肝破气之力较强,协助主药,能疏其郁滞,冲涤异物返回胆道;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朱培庭) |
【功能主治】 功能通里攻下。主治胆道蛔虫病。 |
【处方组成】 巴豆去壳取仁,切成米粒大小颗粒,不去油,每次150-200毫克,温水生吞服,2小时后重复1次,一般在12小时内可服3-4次,次日酌情给药1次。再用茵陈30克、栀子20克、大黄15克、木香15克,水煎服,于胆绞痛缓解后服药,疗程3-5天。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76例,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200例,占72.46%;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72例,占26.08%;无效4例,占1.46%。 |
【处方来源】 湖北省天门市中医院刘武荣。 |
【按 语】 本组在服用中药巴豆、中药煎剂时加西药左旋咪唑,成人90-100毫升,小儿以1.5毫克/公斤计算,在服巴豆半小时后1次顿服,次日半量1次服用。 巴豆性味“辛、热,有大毒”,而蛔虫的特性是“得甘则动,得辛、热则止”,从而有较好的驱蛔作用。另外,根据巴豆的化学分析及药理研究,巴豆内含脂肪油,可使胆道口括约肌很快得到松弛,同时促使胆囊迅速排空胆汁流速加快,将蛔虫驱出胆道,加上服用清热利胆中药煎剂,可消除前者的并发症状。本组病例服用巴豆后均未见严重副作用,部分患者仅有胃部灼热感或胃内不适,轻度恶心,停药后1-3天缓解。(朱培庭) |
【功能主治】 功能安蛔驱蛔,理气通下。主治胆道蛔虫病。 |
【处方组成】 川朴15克、枳实12克、茵陈30克、生大黄25克(后下)、芒硝30克(冲)。大便秘结者煎药一沸即可,便溏者煮沸后延长5分钟。先饮苦酒(米醋)0.5-0.7毫升/公斤,再服中药100毫升,每日3次、每日1剂,小儿酌减。 |
【辨证加减】 呕吐者以生姜汤止呕;腹痛剧烈呕吐服药困难者,先予针刺合谷、足三里、胆囊穴,再服中药;合并胰腺炎加败酱草20克。 |
【临床疗效】 治疗20例,疼痛缓解、排出蛔虫、B超证实胆道内虫影消失者19例,无效改手术者1例。 |
【处方来源】 湘中医学院临床医师朱新星(朱培庭) |
【按 语】 无 |
【功能主治】 功能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
【处方组成】 生豆油560毫升、花椒皮100克。将生豆油560毫升放入锅中烧开,加花椒皮100克,缓慢搅拌,待花椒皮变为焦脆棕黑色为度(不能炭化),并有很浓的焦油味出现而后离火,过滤弃去花椒皮渣即成,密封备用。3-7岁每次口服15毫升,8-15岁每次口服25毫升,16岁以上者口服50毫升,均为每日3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80例,有效者260例,占92.8%;20例无效,占7.2%。 |
【处方来源】 山东省烟台地区蓬莱县大辛店医院。 |
【按 语】 蛔虫得辛则伏下,花椒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燥湿杀虫、行气止痛之功能。其成分含有挥发油,油中有异茴香醚及牻牛儿醇。对蛔虫体外试验观察表明,花椒油有明显的麻痹虫体、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的作用。豆油润下,促进胃肠蠕动,又可利胆通利腑气。(朱培庭) |
【功能主治】 功能解痉止痛。主治胆道蛔虫病。 |
【处方组成】 (1)鸡矢藤,制成糖浆,用于轻症和无呕吐患者,口服每次50毫升,每日2一3次。(2)鸡矢藤,制成注射液,用于较重病例和伴呕吐患者,肌注200%鸡矢藤注射液4毫升,每日3次;或穴位封闭双侧足三里、内关,每日l-2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61例,痊愈51例,占83.6%;好转10例,占16.4%。止痛的始效时间在3天内有53例,占86.9%;疼痛消失时间在4天内有51例,占83.6%。一般注射1次即能减轻疼痛,缓解病情。 |
【处方来源】 湖北广济一院急腹症研究小组(朱培庭) |
【按 语】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