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方数:11)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性的慢性疾病,简称“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的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胃肠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秘方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方数:11)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性的慢性疾病,简称“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的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胃肠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恶化或初次发病就呈暴发性,表现严重腹泻,每日10~30次,排出含血、脓、粘液的粪便,并有高热、呕吐、心动过速、衰竭、失水、电解质紊乱、神志昏迷甚至结肠穿孔,不及时治疗可以造成死亡。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明。但可能与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精神刺激和神经过敏、食物过敏、自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慢性腹泻反复发作,排粘液、脓、血样大便,但反复检查未发现特异性病原体,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接触时易出血,有的有明显的炎症及渗血,并可见多个边缘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表面有带黄白色或带血的渗出物,晚期可见肠腔狭窄、假息肉等。活体组织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变化或纤维瘤痕。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粘膜变形,结肠袋形消失,结肠缩短,甚至管腔狭窄,直肠或降结肠下部可见假息肉形成的充盈缺损。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抗菌药物、免疫抑制药物和对症治疗等方法,有时可使病情缓解,但对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效果不佳,对内科治疗无效或病变广泛的病例,则考虑施行回肠造痿术及结肠切除术。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泄泻”、“痢疾”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脾失健运,温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血凝滞,壅而生脓,腑气传导逆乱,故见腹痛、腹泻、便下粘液、脓血等症。如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夫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也可腹痛腹泻。若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脾胃虚弱,或脾病及肾,脾肾阳虚,则经常腹痛溏泄或五更泄泻。

溃结消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泻。托里生肌。主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麝香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芨、青黛,上药研粉备用。用时取12克加开水100毫升,调成稀糊状,待温后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20天为1疗程。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33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化验正常,肠镜检查肠粘膜正常)27例,占8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大便化验正常,肠镜检查有轻度充血、水肿,无糜烂及溃疡)6例,占8%。
【处方来源】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王碧慧等。
【按 语】
据观察,本方治疗脾定湿热型效果较好,对脾虚寒湿型则较差。

健脾敛溃散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健脾,生肌敛疮,温中止血。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党参130克、焦白术150克、生黄芪150克、煅石膏300克、日芨300克、白芍300克、川黄连60克、血竭60克,甘草60克、炮姜50克、枳壳50克、石榴皮200克、乌梅200克。乌梅放在瓦片上用火烘干至焦黄(切勿变焦黑),生石膏放在电炉上直接火煅,其余药物用烘箱或文火烘干,诸药研粉过80—100目筛,装瓶备用。饭前半小时用热水调成湖状吞服,每次40克,每日3次,服后可饮稀粥汤,勿饮开水。
【辨证加减】
血便甚者加参三七、地榆炭;纳呆者加焦山楂、炒麦芽。
【临床疗效】
治疗74例,临床痊愈51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4例。
【处方来源】
杨林
【按 语】
杨氏体会,本病由于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若用汤剂,则药液难以为局部吸收,因而疗效欠佳;改用粉末糊剂,则药物粘附在溃疡面,易于直接吸收。

补脾通用方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化湿,固肠止泻。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白芍、山楂木香砂仁甘草,水煎服。
【辨证加减】
脾虚湿热加白头翁、黄连、生槐花;脾肾两虚加破故纸、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脾虚肝郁加槟榔、木瓜防风;寒甚加附子、干姜;便血加生地榆、生大黄、久泻不止加罂粟壳赤石脂;便秘加莱菔子、火麻仁;血虚加当归阿胶;失眠加炒枣仁、生龙牡;关节痛加桂枝、威灵仙;肝脏肿大加柴胡丹参、鳖甲。
【临床疗效】
治疗40例,近期缓解(临床症状消失,乙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28例,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肠镜检查粘膜病变仅轻度炎症)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处方来源】
张祥德。
【按 语】
张氏认为本方主药用量宜重,黄芪一般以18-30克为宜,党参白术用至15克以上,山药山楂亦应用30克方可收效。

砂榆白蓟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生肌敛疮。主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朱砂莲15克、蜈蚣22.5克、血见愁30克、补血草30克、白芨15克、炒地榆30克、小蓟30克、索骨丹15克,上药加水浓煎成150毫升,分2次灌肠用,1日1次,每次70—100毫升。l月为1疗程。如1疗程见效不著者,休息1周左右,可继续第2疗程治疗。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61例,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化验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或X线钡剂灌肠检查溃疡愈合,粘膜充血、水
肿消失或明显好转)44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化验正常或轻度异常,乙状结肠镜检或X线视剂灌肠检查溃疡减少或缩小,粘膜仍可见充血、水肿)15例,无效2例。
【处方来源】
陕西省西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刘寄奴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温补肾阳,利水和脾,祛湿止泻。主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刘寄奴、破故纸、女贞子吴茱萸车前子泽泻,水煎服。
【辨证加减】
湿热型加诃子、黄连、桔梗;虚寒型加党参肉豆蔻
【临床疗效】
治疗46例,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成形,次数正常,大便化验检查无粘液及潜血,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39例,占85 %;基本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半成形,2—3次/日,大便检查无脓血)4例,占8.6%;好转(腹痛、粘液便消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呈糊状,无粘液及潜血)3例,占6.4%。平均用药28.5剂。
【处方来源】
江苏省淮阴县人民医院姜汉民。
【按 语】

土苦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清化湿热,祛腐生肌,凉血止血。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土大黄30克、苦参30克、白芨10克、地榆炭10克、杜仲炭 10克。浓煎成100毫升,待药液温度37一39℃,以导尿管作肛管插至20厘米以上,用100毫升注射器缓慢推入,然后安静卧床(一般可保留12小时以上)。20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5天。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31例,治愈25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有2例在半年内复发,但复发与第 l次相比,症状体征均为减轻。
【处方来源】
解放军280医院李祝勋等。
【按 语】

保元汤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化湿,益气温肾。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芨20克、甘草6克。苍术10克、藿香10克、川椒5克、肉桂3克、田七3克、诃子15克,制成冲剂。每次服15克,每日服2—3次。3个月为1疗程。也可水煎服。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43例(其中缓解期20例;活动期23例),在3—7天内大便化验结果正常,次数由每日3—10次减至1—3次,半月内腹痛止;有发热与血沉改变者,一般于7—40天恢复正常。3个月后结肠镜检查,40例炎住病变或溃疡糜烂病症消失,2例显效,1例半年后复查基本正常。追访2年,未复发者41例,2例偶发,但病情较轻。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治疗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治疗3个月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高,直至基本恢复正常。
【处方来源】
湖南省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桂技等。
【按 语】
本方可能有激活和提高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识别、中和、溶解和排除结肠粘膜炎性异物的功能。

健脾理肠方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止泻,缓急止痛,消肿生肌。主治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米炒黄芪15克、米炒潞党参10克、土炒当归6克、炮姜6克、土炒白芍15克、土炒白术6克、醋延胡索6克、水飞赤石脂10克、儿茶3克、肉桂3克、乌梅9克、茅莓10克、升麻5克,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4克。每日3次,每次8片,饭后温开水送服。症状缓解后,可减至 2—4片。20天为1疗程,间歇7—10天,一般用药 1—3疗程。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55例,治愈34例,显效14例,好转5例,无效2例.近期治愈率为61%,总有效率98.1%。设对照组用黄连素、复方新诺明治疗13例,治愈5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近期治愈率38.4%,总有效率84.6%。
【处方来源】
武警四川总队重庆医院桂方虎。
【按 语】

黄银薏楂汤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化湿,固肠止泻,修复溃疡。主治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黄芪30克、银花炭(冲)10克、薏米15克,山楂15克、党参 10克、山药10克、云苓10克、白芍10克、木香60克、桔梗6克、甘草6克、砂仁(后下)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脾虚肝郁者加防风柴胡郁金;脾虚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秦皮;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五味子、吴萸、肉豆蔻寒甚者加附子、干姜;便血者加生地榆旱莲草;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五倍子;便秘者加莱菔子、麻仁;血虚者加阿胶;肝肿大者加柴胡、鳖甲、丹参;浮肿者加陈葫芦瓢。
【临床疗效】
治疗36例,缓解25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1.6%。
【处方来源】
湖北省黄冈县中医院倪子列。
【按 语】
倪氏认为,本病近期疗效较好,根治甚难,故治疗本病除药物外,须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注意生活规律。只要调治适当,“疾虽久,犹可毕也。”

菊榆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止血。主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处方组成】
菊花15克、地榆15克、十大功劳15、苦参9克、黄芩9克、大飞扬9克。上药水煎成100毫升,加“654-Ⅱ” 20毫克,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次为1疗程。
【辨证加减】
【临床疗效】
治疗55例,临床治愈35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治愈病例中用药最少者15次,最多者为30次。
【处方来源】
解放军183医院刘鼎清。
【按 语】
本方均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皿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些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有抑菌、消肿、收敛、镇痛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