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主治耳源性眩晕。 |
【处方组成】 法半夏15克、明天麻15克、白术15克、白蒺藜20克、淡竹茹12充、茯神12克、橘红12克、泽泻20克、龙骨3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63例,痊愈(眩晕、耳鸣消失,听力恢复正常,甘油试验阴性,1年以上未复发)60例,好转(眩晕、耳鸣消失,听力未完全恢复正常,甘油试验阴性)3例。治疗时间平均21天。 |
【处方来源】 李兆苓。 |
【按 语】 本病多属风痰上扰清窍所致。方中半夏、淡竹茹、橘红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泽泻、白术健脾化湿利尿;白蒺藜佐天麻平肝熄风止眩晕,镇惊养心安神。(张 青) |
【功能主治】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泄浊。主治耳源性眩晕。 |
【处方组成】 代赭石30克(先前)、夏枯草12克、姜半夏12克、猪苓12克、钩藤12克(后入),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8例,基本治愈(症状控制后超过既往发作间隔最长时间而未复发)23例,好转(症状基本控制,或虽有复发,但较治疗前轻)5例,一般服3剂后即见效。 |
【处方来源】 空军上海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毛如宝。 |
【按 语】 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故本病治宜平肝熄风,化痰泄浊。方中代赭石、夏枯草、钩藤平肝熄风;姜半夏化痰止呕;又因水为痰之源,故佐猪苓利水;代赭石姜半夏,加强降逆止呕作用。(张 青) |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肾健脾,化痰熄风。主治耳源性眩晕。 |
【处方组成】 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2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黄芪12克、炙甘草4克、天麻9克、半夏9克、肉桂1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27例,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半年无发作)23例,显效(自觉症状消失)3例,无效1例。 |
【处方来源】 广西兴安县中医院蒋必生。 |
【按 语】 临床上本证以肺、肾二虚居多,然有风火、痰浊等不同因素兼杂。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故以熟地黄、当归、白芍养血补肾涵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炙甘草益气健脾;少量肉桂温肾阳以助脾阳,助后天生化之源以治其本;川芎活血行气,走而不守,直达巅顶;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治其标,标本同治故能获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张 青) |
【功能主治】 功能化痰,利湿,祛痰。主治耳源性眩晕。 |
【处方组成】 半夏12克、车前子30克、牡蛎30克(先煎)、桂枝15克、泽泻15克、陈皮15克、川牛膝12克、生姜12克、白术20克、丹参24克、茯苓24克、琥珀6克(冲),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呕吐频繁重用生姜,加代赭石;面色苍白,汗出无力加人参、黄芪。 |
【临床疗效】 治疗64例,全部病例均临床治愈,平均取药5-6剂。 |
【处方来源】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医院王忠民。 |
【按 语】 方中半夏、陈皮、生姜化痰止呕;茯苓、白术、车前子健脾化湿利水;泽兰、丹参、桂技、琥珀、牛膝不仅活血祛瘀,改善耳蜗血循环,更兼利水消肿,改善和调节毛细血管的渗透性;配牡蛎以镇静、降逆。综观全方,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促进体液循环、利尿镇静均有一定的作用。(张 青) |
【功能主治】 功能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主治耳源性眩晕。 |
【处方组成】 泽泻30克、茯苓30克、丹参20克、葛根20克、白芍15克、柴胡15克,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恶心呕吐加竹茹、代赭石;头痛加菊花、川芎;听力下降加菖蒲、枸杞。 |
【临床疗效】 治疗24例,痊愈18例,显效4例,好转2例。 |
【处方来源】 四川宜宾县豆坎发电厂职工医院吴岗。 |
【按 语】 方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为主,兼有健脾胃、化痰饮作用;丹参、葛根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加用柴胡舒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张 青) |
【功能主治】 功能平肝潜阳,健脾化痰。主治耳源性眩晕。 |
【处方组成】 泽泻20克、生白术15克、钩藤15克、真珠母15克、菊花10克、川牛膝10克、磁石25克(先煎),水煎服。 |
【辨证加减】 伴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0克、生赭石15克;出汗甚者加山萸肉15克、煅牡蛎15克;心悸、失眠甚者加茯神1O克、酸枣仁10克。 |
【临床疗效】 治疗102例,痊愈90例,显著好转者7例。无效5例。 |
【处方来源】 江西省戈阳县中医院欧阳可钧。 |
【按 语】 方中钩藤、真珠母、磁石、菊花平肝潜阳熄风;川牛膝苦泄下降,平逆之上势;泽泻利水渗湿,生白术健脾燥湿化痰,二药合用,以增强化痰泄浊之功。(张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