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方数:3)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溃疡病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男性青壮年。穿孔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胃酸、胆汁、食物等流入腹腔,形成急性弥漫性化学性腹膜炎,临床上出现中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持续性,难于忍受。早期由于剧烈腹痛,病人呈现面色苍白、出汗、肢冷、心慌气短、脉搏细速、血压降低等轻度休克症状。腹痛稍减轻后,休克症状可好转;当急性弥漫性细菌性腹膜炎形成后,可出现感染性休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秘方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方数:3)

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溃疡病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男性青壮年。穿孔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胃酸、胆汁、食物等流入腹腔,形成急性弥漫性化学性腹膜炎,临床上出现中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呈刀割样,持续性,难于忍受。早期由于剧烈腹痛,病人呈现面色苍白、出汗、肢冷、心慌气短、脉搏细速、血压降低等轻度休克症状。腹痛稍减轻后,休克症状可好转;当急性弥漫性细菌性腹膜炎形成后,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早期病人体温正常,腹部视诊腹式呼吸消失,呈现舟状腹,触诊全腹均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呈“木板样”强直、反跳痛,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听诊肠音减弱甚至消失。当急性弥漫性细菌性腹膜炎形成后,体温升高,常呈现严重脱水、感染、休克征象。
溃疡并发急性穿孔是由于溃疡处于活动期,病灶逐渐向深部发展侵蚀穿破浆膜所致。穿孔发生前,多数病人有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受寒、饮食不当等因素,而致溃疡病发作加重。过分饱餐.长期服用激素、洗胃、钡餐检查、腹部大手术、严重烧伤等也常为引起穿孔的诱因。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突然发生剧烈刀割样腹痛,从上腹部开始,很快扩散全腹,常伴有轻度休克症状,腹部检查全腹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呈“木板样”强立。有70-80%的患者气腹征(指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阳性腹腔穿刺腹腔内可抽吸出含有胆汁或食物残渣之混浊液体,显微镜检查常见大量脓细胞。
西医对本病主要采用手术疗法,施行穿孔缝合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或胃空肠吻合术等。
中医文献中虽无本病的病名,但类似本病的症状在历代文献“厥心痛”、“厥逆”、“食厥”、“胃脘痛”等门类中均有记载。当代开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研究,使约70%的病人可应用非手术疗法治愈,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独到之处。(朱培庭)

复方大柴胡

【功能主治】
    功能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主治溃疡急性穿孔消炎期。
【处方组成】
    柴胡9克、黄芩9克、枳壳6克、川楝子9克、延胡索9克、白芍9克、木香6克、大黄9-15克、蒲公英15-30克、生甘草6克,水煎,自胃管注入。病重者每日2剂。
【辨证加减】
    腹腔感染重者加银花、连翘;大便燥结不下者加芒硝或番泻叶;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气滞重者加郁金、香附;湿热蕴结中焦者加黄连栀子龙胆草
【临床疗效】
    临床治疗74例,治愈71例,占95.9%。有80%的病人在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90%以上的病人在5天内腹膜炎体征消失。
【处方来源】
    天津市南开医院。
【按 语】
    本病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的适应证为不伴出血、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的单纯性空腹溃疡穿孔。治疗分闭孔期、消炎期与溃疡修复期三期治疗。闭孔期治疗以针刺为主,配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消炎期采取中药治疗为主,以清除腹腔感染,恢复肠道功能。溃疡修复期主要治疗溃疡病(方可参见本书内科分卷)。(朱培庭)

河新方

【功能主治】
    功能疏肝理气,清热解毒。主治溃疡急性穿孔消炎期。
【处方组成】
    柴胡9克、黄芩15克、枳壳9克、川楝子9克、银花15克、木香9克、蒲公英15克、地丁15克、甘草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108例,101例治愈,占93.5%,7天左右体温恢复正常,腹膜炎体征消失。7天以内治愈出院78例,7-10天出院20例,10天以上出院3例。
【处方来源】
    河北省新医大第三医院外科。
【按 语】
    本方主药为柴胡黄芩柴胡原属解表药,黄芩原为清里药,柴芩合用以清解半表半里。现代药理研究二药皆为作用较强的解热药,对穿孔后所致吸收热反应有很好的减轻作用;黄芩、银花、蒲公英地丁均为清热解毒药,有抑菌解毒作用;枳壳、川楝、木香为行气止痛药,能调理胃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甘草有解痉、抗酸作用,对溃疡修复有益。(朱培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