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打摆子”简易中医疗法
疟疾俗名“打摆子”,四季都有,但夏秋两季较多。多因 蚊子咬人后引起发病。以寒战、发高烧、出汗、发作有一定 时间为特征。有一天发作一次的,有二天发作一次的,也有 二天才发作一次的。发作时有的寒重热轻,也有的热重寒 轻。时间长了,往往面色发黄,左胁下出现硬块。根据体质 不同,有实证、虚证二种。实证 怕冷发热有一定的时候,胸胁胀闷, 口干或不 干,心烦不安,干呕或呕吐痰涎,有汗(或少汗),脉多弦, 舌苔薄黄。 口子久丁,可能出现肚子服、胁下有硬块等症 状。治疗初起售:和解, 日久宜截疟。处方(1)柴胡10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6克 水煎服。 若热重的,于前方加生石膏30克。(2)黄荆叶15克 青蒿6克 水煎服(此方用于口干、发 烧很高、脉弦数的)。以上二方都用于和解。(3)常山(洒炒) 槟榔各10克 草果(煨)4,5克 水煎,未 发前一小时服(截疟有效)。(4)常山12克 白芥子6克 枳壳10克 水煎服(此方用于 呕吐痰涎较多的)。(5)鸦胆子(去壳取肉,取全的,破碎的不要)10杜 用桂圆肉包 吞,一次吞下,每天吃重次,连吃3~4次。(6)密陀僧3克 红枣1枚(去核, 共捣为丸,在发作前4 小时吃。(以上三方用于疟疾发过3~5次,并已用过和解法 治疗的)。(7)鳖甲(炒)12克 桃仁12克 柴胡6克 水煎服(此方用于日久胁下有硬块的)。虚证 面色发黄或发门,没有—点精神,懒说懒动,呼 吸短促,身体瘦弱,没有力气,不能耐劳,劳累过度后,疟 疾就发作,寒热不太分得清,脉多虚,舌质淡红无苔。治宜 补虚驱邪。处方(1)制首乌30克 生姜10克 人枣10枚 水煎服。(2)龟板(烧成炭,研成细粉)60克 每次服10克,一天2次, 开水送下。(3)党参15克 鳖甲15克 乌梅6克 水煎服。外治法不论实证、虚证都可用。(1)茅膏菜(全草)研末,凉开水调湿,捏成如黄豆大 小,在疟疾发作前3小时敷内关穴(手掌而腕横纹正中后二 横指),用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2)马齿苋30克 捣烂,敷在内关穴,在发作前4小时贴上。(3)胡椒1克 蝉蜕3克 共研成细末,川饭捣成丸,贴 在身柱穴(在背部正中第3,4胸椎之间)。(4)雄黄 胡椒各1克 共研成细末,川饭捣为丸,敷在 脐部。(5)大黄30克 芒硝10克 独头蒜30克 共捣成膏,贴胁 下硬块处。预防(1)消灭蚊子,孑孓。(2)黄荆叶(嫩芽)煎水,当茶喝。或将黄荆叶(嫩芽)晒干,用开水泡服。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群防群治。积极治疗现症病人,“发现一例,预防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