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自汗 盗汗病症精选的药方

阳虚自汗,每易由气虚自汗发展而来,阳虚自汗临床特点常以面色咣白,畏寒,汗冷,舌润为主,治疗以益气温阳固表为法,常选用黄芪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或内湿复感表邪而致自汗,汗出不畅,绵绵不绝者,治疗可据病情分别予健脾化湿,祛风胜湿,或淡渗利湿等治法,有热者兼以清热,常可选羌活胜湿汤、湿郁汤(《证治准绳》:苍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暂未分类

治自汗 盗汗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自汗盗汗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个20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1.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汗出尤甚。面色少华,脉细弱。玉屏风散

1玉屏风散;

防风6克 黄芪12克 白术12克 

1.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加减:

1.气虚重者,增加黄芪白术用量,或加党参、五味子

2.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4.舌红、脉细数(兼阴虚),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5.恶寒,脉缓者,加桂枝、白芍;

6.头重肢困者,去黄芪麻黄根,加薏苡仁、厚朴苍术白芷

7.兼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五味子

8.兼纳呆,脘痞者,加谷芽、陈皮以助脾运。

自汗之气血不足证: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

2.大补黄芪汤;

人参3克 山茱萸5克 茯苓5克 甘草5克 五味子5克 熟地8克 川芎3克 肉苁蓉5克 黄芪6克 防风6克 白术6克

临证气虚自汗,疲劳感较甚者,一般可用黄芪六一汤;

3.黄芪六一汤;

(黄芪6份,甘草1份,生姜3片,大枣10枚)煮汁当茶饮

气虚自汗较重者,选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五味子。此外,桂枝汤亦可用于气虚自汗的轻、中型.

4.补中益气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5.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

1. 阳虚者,加附子人参

2. 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3. 汗出多,伴失眠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酸枣仁;

4. 骨节楚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

阳虚自汗,每易由气虚自汗发展而来,阳虚自汗临床特点常以面色咣白,畏寒,汗冷,舌润为主,治疗以益气温阳固表为法,常选用黄芪附子汤、桂枝附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6.黄芪附子汤;

黄芪30克 熟附子15克

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苔白薄,脉缓。桂枝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营卫不和而见四肢不温、畏寒、脉细等阳气不足的症状者。可改用桂枝附子汤温经扶阳,调和营卫。

营卫不和之由瘀血阻滞所致,兼见心胸疼痛,部位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营卫。

7.黄芪建中汤;

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红枣12枚 白芍18克 生姜9克 胶胎70克(包) 黄芪4.5克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8.桂枝附子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红枣12枚 炮附子5克

9.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3.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归脾汤。

10.归脾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

2.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心脾两虚 盗汗或自汗,心悸眠差,气短神倦乏力,面色无华,纳差,舌质淡,脉细弱。常用方养心汤合归脾汤加减。

11.养心汤合归脾汤;

黄芪5克、党参5克、白术5克、当归5克、川芎5克、炒酸枣仁3克、五味子5克、浮小麦5 克、陈皮3克   

加减:

1` 兼咽干、舌红少津者,加麦冬生地,减川芎黄芪用量;

2` 眠差甚且梦多易惊者,加珍珠母或生龙骨、生牡蛎

3` 汗出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先煎);

4` 形寒肢冷者,加肉桂或附子

心脾不足致汗出者,临床常以心悸失眠,神倦乏力为特征。此类患者病程多较长,兼夹症可较多。对于心脾气血两亏,兼阴虚、气滞、虚火,甚则痰浊、瘀血者,治疗时宜多方兼顾。

4.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当归六黄汤。

12.归六黄汤;

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熟地黄6克 黄芪12克

加减;  

1.若阴虚而内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冀泻火而不伤阴。

2.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

3.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加减:

1. 汗出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

2. 潮热甚者,加地骨皮、鳖甲、知母

3. 耳鸣或目涩者,加枸杞子、女贞子、龟甲菊花

4. 干咳,咯血甚者,加白茅根、玄参、川贝母等。

临证参考阴虚火旺之盗汗证,临床首选当当归六黄汤。然本证又有阴虚阳亢及阴虚夹实火之不同。

   1.阴虚实火者每兼口渴喜饮,饮不解渴,尿赤,大便干结,舌苔多为薄黄乏津,脉细滑带数或脉滑有力,治疗时又可依所夹实火侧重于上、中、下三焦之不同,而加重黄芩黄连黄柏用量;

   2.阴虚阳亢者则以口舌干燥,腰膝酸软为特点,治疗在原方基础上加重生地熟地用量;并可加玄参石斛、白芍、百合等以加强养阴作用。

3.对于阴虚盗汗,热象不著者,用白芍汤加百合生地玄参、淮小麦、酸枣仁、白薇龙齿; 盗汗量多者,可选用五味子汤,药如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首乌远志五倍子地骨皮,以补肝肾之阴,宁心神之乱,益阴收敛止汗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13.麦味地黄丸;

山萸肉12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茯苓6克 五味子7.5克 麦冬7.5克(去心)

5.邪热郁蒸证: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苔薄黄,脉弦数。龙胆泻肝汤。

14.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加减;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小便短赤(里热较甚),加茵陈清解郁热。

加减 :

1. 口干喜饮者,加天花粉,重用生地黄;

2. 湿重而见食少,脘痞,手足心汗出甚者,加苍术茯苓陈皮、苏梗;

3. 汗出色黄染衣者,加茵陈、秦艽

4. 阴囊汗多者,加黄柏苍术

临证参考本证为肝经湿热与脾胃湿热的复合证。辨证时,既要详审其主次而治之,又要同理脾胃,以绝内湿产生之源。对于热伤阴津者,更应仔细辨治,避免伤阴、助湿之弊。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

15.四妙丸;

黄柏24克 苍术24克 牛膝24克 薏苡仁24克

临床因外感湿邪。或内湿复感表邪而致自汗,汗出不畅,绵绵不绝者,治疗可据病情分别予健脾化湿,祛风胜湿,或淡渗利湿等治法,有热者兼以清热,常可选羌活胜湿汤、湿郁汤(《证治准绳》:苍术 白术 香附 橘红 厚朴 半夏茯苓 川芎 羌活 独活 甘草)、黄芩滑石汤、五苓散等加减。

16.羌活胜湿汤;

加减;

羌活6克 独活6克 藁本3克 防风3克 炙甘草3克 川芎3克 蔓荆子2克 

1.如经中有寒湿,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汉防已5克,轻者再加附子3克,重者则加川乌3克。

17.黄芩滑石汤;

黄芩9克 滑石9克 茯苓皮9克 大腹皮6克 白蔻仁3克 通草3克 猪苓9克

18.湿郁汤

(《证治准绳》:苍术 白术 香附 橘红 厚朴 半夏茯苓 川芎 羌活 独活 甘草)

19.五苓散;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

6.里热郁蒸 蒸蒸汗出,或头额汗出,或手足汗出,伴面赤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苔糙,脉滑数。常用方玉女煎加减。

20.玉女煎;

生石膏15~30克、生地黄9~30克、知母5克、麦冬6克、竹叶9克、生大黄6克、枳实5克 

加减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加减:

1. 大便秘结者,可增加大黄用量,或加厚朴

2. 无大便干结者,可去生大黄枳实

3. 汗多神疲乏力,脉弱者,可加人参

3. 食滞腹胀者,加莱菔子、焦三仙;

4. 烦渴者,加天花粉、麦冬石斛

临证参考 清热泻下之药当中病即止,勿伤正气。本证汗出虽多,但收敛药物必须慎用,以免留邪。本证常兼见胃阴不足症,治疗时应详细辨证。

自汗、盗汗的其他治法

  1.黄芪15克,浮小麦15克,大枣5枚,煎服,治气虚自汗。

  2.麻黄根10克,牡蛎浮小麦各20克,煎服,治自汗。

  3.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桑叶10克,大枣5枚煎服,治阴虚盗汗。

  4.玄参麦冬生地浮小麦各15克,煎服,治阴虚盗汗。

  5.瘪桃干10枚,浮小麦15克,大枣5枚,煎服,治盗汗。 .

  6.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

  7.山茱萸15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8.五味子、桑椹子各10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9.五倍子研粉,加水少许搅拌成糊状,睡前置于脐部,并用纱布固定。治盗汗。

1.中成药

(1)玉屏风散(环球牌,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气虚自汗。

(2)龙胆泻肝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服1袋,每日2次。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自汗盗汗

2.单验方

(1)冬桑叶末6g,温米饮调空腹服用。用治汗出较多者。

(2)麦冬乌梅五味子各10~15g,大枣10~20枚,水煎服,日1~2剂,分次服。用于阴虚盗汗。

(3)柴胡、胡黄连各等分,研末冲服。用于阴虚盗汗。

(4)仙鹤草30g,红枣15g,煎服。用治盗汗。

3.外治方

(1)止汗扑粉方煅牡蛎50g,滑石90g,麻黄根150g,公丁香30g,净松香60g,共研细末,以绢包15g,扑汗处,汗止为度。

(2)轻粉川芎白芷藁本各30g,米粉90g,共为末,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3)红粉麻黄根、煅牡蛎各50g,赤石脂、龙骨各25g,共研细末,以绢包扑用。

(4)外敷方五倍子白矾等份为末,以温水调湿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隔日取之。用于盗汗。

(5)煅龙、牡各60g,五倍子五味子各15g,研为细粉,擦身止汗。

(6)白矾20g,葛根20g,煎水洗手足,1日数次。治手足汗多。

4.针灸

(1)实证针刺大椎穴,起针后拔火罐以泄热。

(2)虚证艾条熏灸大椎、百会、涌泉等穴。

自汗、盗汗的现代研究

汗病涉及了西医学中多种疾病,如内分泌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及病毒感染等疾病。以汗出异常为主要症状,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营卫失常所致。常见除肺脾不足,心脾两虚,肝胆湿热,阴虚火旺外,尚有因痰湿、痰瘀郁滞,气血津液敷布失常所致者。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汗病,取得一定进展。兹简述如下。

一、自汗的研究

俞豪民报道新加龙萸止汗汤(生龙骨、生牡蛎、山萸肉、何首乌、酸枣仁、黄芪、金樱子、乌梅)治疗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包括自汗及盗汗)效果较好(中医杂志,1988,29(12>:138)。马凤友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另用五倍子粉少许敷脐,治疗一例自汗严重,称为漏汗,病程达一年的患者,服药10剂后基本治愈(四川中医,1991,<12>:26)。邢月朋报道以当归六黄汤治疗29例妇女更年期烦热自汗症,病程1~3年,辨证属于阴虚火旺,经治后全部有效。其中16例症状全部消失,服药最少9剂,最多27剂(河北中医,1992,(3>:35----36)。近年来,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汗病效果明显,已渐受重视。陈华章治疗一例诸法无效的汗出如油自汗患者,每日需换衣5~6次,已病十余日,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收效满意(中医杂志,1993,34(10>:633)。

二、盗汗的研究

盗汗以阴虚为主因者多见,亦有由阳虚所致者。钟新山认为阴盛于内,阳浮于外,迫津外泄的盗汗,用附子为主,引火归原,效果满意(中医杂志,1992,(11>:6)。江克明用芪附汤、桂枝龙骨牡蛎汤、牡蛎散三方加减并用补肾之品,治疗一例夜卧则下半身出汗5年的患者,疗效良好(中医杂志,1991,32<6>:353)。

罗中秋认为盗汗除阴虚外,因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液敷布失常,水津代谢不循常道,外泄肌肤所致者亦可见到。他报道以化瘀利水法治疗顽固性盗汗62例,药用赤芍、鸡血藤各9g,穿山甲6g,益母草、泽兰虎杖各12g,琥珀6g为基本方,随症加减,结果治愈5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5%(四川中医,1995,(4>:34一--35)。

三、汗病外治法的研究

吴乃相以敛汗散敷脐治体虚汗证84例,其中自汗19例,盗汗35例,二者兼有者30例。药用五倍子30g,黄柏15g,何首乌20g,研细末,按比例配,用时取醋59调敷脐,外盖纱布固定,盗汗者夜用昼取,自汗者昼用夜取,自汗盗汗兼有者,昼夜24小时皆敷,以调和阴阳,固本培元,收敛止汗为法。结果治愈36例,好转47例,总有效率98.8%,治愈率为43.8%(新中医,1995,(1>:22~23)。章进以止汗膏治疗汗证415例,药用麻黄根白及郁金,按1:1:2研细末,120目筛后,调蜂蜜成膏状,由乳中向乳晕部外涂布上述敷料,24小时一换,设对照组52例,以阿托品0.3"--0.5mg,日3次,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5,<2>:45)。魏振装用止汗锭(何首乌、五倍子黄芪等量制粉)敷脐治疗168例汗证(自汗48例,盗汗66例,二者兼有者54例),总有效率94.05%(中医杂志,199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