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5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接骨穴

    1593 0001-01-01 《针灸穴位》
    接骨,经外奇穴名。出自现代《中国针灸穴》。别名接脊。位于背部正中线第12胸椎棘突下陷中,即脊中穴下方取之,计1穴。浅层布有第12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有第12胸神经后支的分支。主治食欲不振、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肠疝痛、脱肛、小儿痢下赤白、小儿急、慢惊风、癫痫、腰背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等。斜刺0.5-1寸。 名称 接骨穴别...
  • 七、针灸学与推拿学

    1794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明代针灸学在宋金元针灸理论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在针刺方面,在单式针法基础上,形成20余种复式手法;灸疗方面,由艾炷灸发展为使用艾卷的温热灸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集大成的针灸著作。书中内容多数是摘录前人针灸学论述而成,且多歌赋形式表述者。 (一)针灸学说与理论的发展 汪机重视经络腧穴在疮疡诊断中的作用,提出五脏六腑之痈均有相应募穴隐...
  • 〔临床应用〕

    2828 2023-11-28 《针灸学-下》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针灸治病,必先辨证,才能论治。而论治的关键之一则是配方取穴,因此,在针灸临床中,一定要掌握针灸配方与选穴的理论和基本方法,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首先要掌握配方原则,即局部取穴、远部取穴、随证取穴等。根据这个原则就便于配穴处方,配方是将主治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同时配合应用,以发挥其协同作用,使其相得益彰,因此配方在针灸处...
  • 1232 0001-01-01 《针灸大成》
      诸家得失策   问:“人之一身,犹之天地,天地之气,不能以恒顺,而必待于范围之功,人身之气,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调摄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药与针灸不可缺一者也。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若《素问》、《针灸图》、《千金方》、《外台秘要》,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其果何者而为之原欤?亦岂无得失去取于其间欤?诸生...
  • 外治法

    1326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医疗技术名。泛指非内服药物之外所用施术于体表或以药物、器具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肛门、阴道、鼻腔、耳道以日光浴、沙疗、蜡疗、水疗、熏洗等等物理、化学疗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外治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早已是一门专门学问。《五十二病方》及《内经》已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时,已总结有针、灸、温、烙、熨、药摩...
  • 灸法

    934 0001-01-01 《医学入门》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详《徐氏针灸》等书。闻有《针灸萃英》,未之见也。 或问:针有补泻迎随之理,固可以平虚实之证,其灸法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其亦有补泻之功乎? 丹溪凡灸有补泻,若补,火艾灭至肉;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风主散。 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
  • (拼音L)第五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5405 0001-01-01 《中医词典k~l~m》
    刘秉锦 清代医家。字濯西,诸城(今山东)人,为名医刘奎之子。秉锦受家庭熏陶,亦有医名,与其父共同完成其著作,并自己撰集《医方秘要》六卷,有刻本行世。 刘豹子 宋代或宋以前医家。生平履贯不详,据《宋史·艺文志》载其着有《刘豹子眼论》一书,现佚。 溜脉 ①阴阳相过之脉。《素问·刺禁论》:“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②指流行过耳的经脉。...
  • 一、颈肌挛痛针即和

    某纺织厂车间主任钱女士,余幼年同学之室也,年将半百而素来康健。乙亥(1995年)夏末,一日晨起,觉右侧颈肌疼痛,牵强不适。急趋劳保医院摄片,示颈椎第五、六、七椎骨质增生。施用多法治疗而症不解,遂急急赶至余处。余查见右颈胸锁乳突肌痉挛突起,按之痛甚。项后僵硬,头部转侧则掣痛异常。行走及上肢活动时,颈项不能协调动作。先为针足三里双穴,以三寸针刺入,得气后行捻转提...
  • 维道穴

    2078 0001-01-01 《针灸穴位》
    维道,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外枢。属足少阳胆经。位于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腰胯痛。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1.5寸。 名称 维道穴别名 外枢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