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9 秒,为您找到 182755 个相关结果.
  • 卷一

    1152 0001-01-01 《研经言》
    原因 百病之因有八:一邪气,二水湿,三鬼神,四虫兽,五器物,六饮食,七药石,八人事。前五者在身外,后三者在身内。而八纲之中,各有数目。邪气之属,有风日雾瘴,有寒暑。水湿之属,有露雨,有水。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虫兽之属,有咬螫,有影射,有遗毒,有触气。器物之属,有金镞,有打压,有触伤,有汤火。饮食之属,有禁忌,有过多,有五味所伤,有中毒...
  • 卷下

    1297 0001-01-01 《中寒论辨证广注》
    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 变法者。言与仲景之法不同。方论中各有权变也。娄全善着医学纲目。于伤寒一门独详。第中寒一证。亦溷杂而莫辩。就其中。每条之下。以仲景居前。后贤续法附之。变法者。与续法之义本同。古今诸家有如朱奉议。庞安时。崔文行。杨登父。王海藏云岐子。王朝奉。韩祗和。朱丹溪。戴元礼。吴仁斋辈。各有方论。然皆互相祖述。 辅翼仲景之书者也。愚因不揣固陋。纂集...
  • 《类证活人书》

    1114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伤寒著作。二十二卷(一作二十卷)。宋·朱肱撰于1108年。初名《无求子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全书分四部分,对伤寒各证和其他一些杂病予以详细的论述。卷一-十一,以问答体例剖析伤寒的各种相类证候;卷十二-十五,释《伤寒论》113方;卷十六-十八,载各家伤寒方,计126首;卷十九-二十一,介绍妇人和小儿伤寒及治疗方药,并论小儿疮疹;卷二十二为伤寒十劝。全...
  • 《伤寒百十三方发明》

    伤寒著作。又名《伤寒方论》。一卷。清·徐彬撰。刊于1667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用心于此,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并能于方解中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可从方论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是一部学习研究《伤寒论》方的较好参考书。现存康熙六年刻本,又见《伤寒尚论篇全书》。
  • 秦汉时期临床各科成就(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556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伤寒的研究、总结与发展 秦汉及以前的“伤寒”概念几乎是温热病的同义语。它在医学中所占的地位逐渐上升的,所包含的实际内容逐渐扩大,其理论系统也逐步趋向成熟。东汉时期,伤寒的辨证施治体系达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高峰。 《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学说较之《内经》《难经》有了长足进展。由于伤寒热病的猖厥流行,这使当时的医家必须重视时该病的研究。淳于意、华佗等均有关...
  • 卷之五

    1114 0001-01-01 《伤寒论辨证广注》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此系仲景原文)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此言结胸病状。与藏结虽相似而各别。故仲景设为问答以辩之。夫结胸藏结。何以云。太阳病。以二者皆太阳病误下所致也。盖结胸病。始因误下。而伤其上焦之阳。...
  • 纂注内经热论

    (出素问第三十一篇)内经热论一篇。乃伤寒之根本也。张仲景着伤寒论。其六经传变。即从此篇之文而推展之。故凡治伤寒者。必先究内经热论。后读仲景伤寒。庶几学有源流。心有主宰。因不揣固陋。为之解释。冀有志于斯道者。一展卷而知所宗焉。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本系热病。其余如温暑诸证。亦为热病。观难经云。伤寒有五。可见推此篇帝问之意。以热病莫大于伤...
  • 历考昔贤论伤寒兼传手六经说

    河间刘氏宣明论云。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内经及仲景论中。未详言耳。且自人身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阴三阳。禀天地之气。天枢之上。同天之阳。天枢之下。同地之阴。至真大论云。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 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注云。当阴之分。冷病归之。当阳之分。热病归之。有八节邪气所中于人。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
  • 326-380条

    1953 2023-11-28 《伤寒论讲解》
    326-380条 小结 复习思考题 326-380条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⑵。[326] 〔讲解 〕本条为厥阴病的提纲。 (1)厥阴之为病,……疼热:厥阴为病,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厥阴为风木之脏,内挟少阳相火,风火相煽,消灼津液,使脏燥无液而求救于水,故见消渴。这里的"消渴”,是指渴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