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6 秒,为您找到 200677 个相关结果.
  • 三、《伤寒论》的整理研究

    1505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同刊刻《伤寒论》,并对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熙宁九年(1076年)宋太医局将此书列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就使《伤寒论》的学术地位空前提高。《伤寒论》其书也大为流行,对《伤寒论》的研究更为深入和普遍,较唐代有了很大进展,有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此,涌现出一大批以“伤寒”命题的研究著作。 宋代《伤寒论》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临床实践中的实...
  • 辨目病难易

    624 0001-01-01 《中医眼科备读》
    勿以障薄而为喜,勿以翳厚而为忧。与其薄而沉损 [1],不若厚而浮嫩。红者畏紫筋爬住,白者怕光滑如磁 [2]。故沉涩 [3]光滑者医必难愈,轻浮脆 [4]嫩者治必易除。 (《审视瑶函·识病辨症详明金玉赋》) 按:本条从肉眼观察黑睛翳障的病位和形态,来预测治疗的难易。一般而言,翳障沉涩光滑者,瘢痕形成,气血已定,为痼疾;浮脆厚嫩者,邪正相争,气血未定,为新病。...
  • 一、内科杂病

    4008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清代前中期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延续了明代的特点并有所深化。在学术流派及其学术争鸣上,主要是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对明以来温补派学术主张所进行的论争,这种论争进一步促进了内科杂病学术的繁荣。在辨证治理论的运用上,这一时期对瘀证等一些内科杂病的理论认识与经验总结大为深化,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有关内科杂病的综合性医著与专著、专篇也不断丰富,尤其有关内科杂病的专著增...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01 0001-01-01 《中医疾病预测》
    第一节 辨病被忽视的根源 一、中医思维方法的因素 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是宏观的、整体的和封闭的,观察疾病的方法长期处于黑箱循环式,并且是直观的,综合为主的。辨证,正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产物,辨证的过程从诊断疾病到处理疾病的整个思维方法都是综合的、封闭的,从哲学角度来说是共性的和统一的,因此长期以来,客观上限制了微观的,细的和深入的个体分析方法,导致了中医重...
  • 自序

    564 0001-01-01 《辨证录》
    丁卯秋,余客燕市,黄菊初放,怀人自远,忽闻剥啄声,启扉迓之,见二老者,衣冠伟甚,余奇之,载拜问曰:先生何方来,得毋有奇闻诲铎乎?二老者曰:闻君好医,特来辨难耳。余谢不敏。二老者曰:君擅著作才,何不着书自雄,顾 时艺,窃耻之。余壮其言。乃尚论《灵》、《素》诸书,辨脉辨证,多非世间语。余益奇之。数共晨夕,遂尽闻绪论,阅五月别去。训铎曰:今而后君可出而着书矣。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