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5
秒,为您找到
262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吴萸天水散
…吴萸天水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方症会要》卷二。具有清热利湿,和胃降逆之功效。主治湿热吞酸,反流性胃炎。 组成 滑石六两(180g),吴萸七钱(21g),甘草一两(30g)。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二钱(6g)。功用 清热利湿,和胃降逆。主治 湿热吞酸。反流性胃炎。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中国
内科
秘方全书》:“吴萸天水散,滑石180g,吴萸21g,甘…
除眩四物汤《鲁府禁方》
…卷三。主治头目昏眩。 组成 当归身(酒洗)、川芎、赤芍、生地黄各一钱(3g),羌活八分(2.4g),细辛五分(1.5g),藁本七分(2.1g),蔓荆子、白芷一钱(3g),甘草三分(1g)。用法用量 上锉。水煎服。主治 头目昏眩。重要文献摘要 《心脑血管及血液
内科
顽症金方》:“除眩四物汤,主治头目昏眩。当归身(酒洗)、川芎、赤芍、生地黄各3克,羌活2.4克,…
痧药蟾酥丸
…雄黄 茅术各30克丁香 牙皂各9克 麝香3克 制法 先将蟾酥用烧酒溶化,再将各药研成粉末,和入捣匀,制成如芝麻大的药丸,辰砂为衣。 功能主治 芳香逐秽。治痧胀病。心胸胀闷,腹胀,烦躁不安等。 用法用量 每服7粒,将药丸放在舌尖上,用冷开水送下。 备注 原书云“如在空气窒闷场所感到头脑昏胀剧烈时,预先服用,也可防止痧病的发作”。 摘录 《中医
内科
临床治疗学》引…
活血酒
…《中医外伤
科学
》:活血酒 处方 乳香 没药 血竭各15克 贝母9克 羌活15克 木香6克 厚朴9克 川乌 草乌 白及各3克 麝香1.5克 紫荆皮24克 香附15克 小茴香9克 甲珠15克 自然铜 木瓜各15克 肉桂6克 当归24克 独活 川断 虎骨 川芎各15克 制法 上药取高粱酒依法制成药酒。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治扭挫伤后期;亦治寒湿腰腿痛。 用法用量 每次服15毫…
七厘丸
处方 水银10克(或红粉10克)大风子仁20克 核桃仁20克 制法 将三药放人小石臼内(不碰触铁器),捣烂如泥,不见水银星为度。匀分搓成7丸。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痒。治疥疮。 用法用量 每晚临睡前取1丸搓擦心窝处(患处不用擦药),直至7丸擦完为止,一般可众。愈未彻底,可继续一个疗程。擦后局部红肿起泡者停用。 摘录 《中医外
科学
》引朱仁康经验方
青吹口散
…处方 煅石膏9克 煅人中白9克 青黛3克 薄荷1.5克 黄柏2.1克 川连1.5克 炒月石18克 冰片3克 制法 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再用水飞三四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再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 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治口舌、咽喉痛之疳疮。 用法用量 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 摘录 《中医外
科学
讲义…
抗心梗合剂
…区作痛,舌质紫黯,脉细涩者。 用法用量 上为一日量。水煎二次,去滓,浓缩为100毫升,分二次服。服三周后病情稳定,再改为每日一次,每次50毫升。共服六周。 口干、舌质红或五心烦热者,加麦冬、五味子、生地、北沙参,胃腹胀痛、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番泻叶、厚朴、芒消;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半夏、竹茹;烦躁不安、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 摘录 《中华
内科
杂志》(1976…
活血舒筋汤
…医伤
科学
讲义》 伤筋与筋错、筋挛,关节行动不舒,肿痛 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活血舒筋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伤
科学
讲义》。具有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之功效。主治伤筋与筋错、筋挛,关节行动不舒,肿痛。 处方 归尾、赤芍、片姜黄、伸筋草、松节、海桐皮、落得打、路路通、羌(独)活、防风、续断、甘草。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主伤筋与筋错、筋挛,关节行动不舒,肿痛。 用法用量 水煎,…
疏风清热汤
…医喉
科学
讲义》 喉痹初起,咽喉部干燥灼热,微红、微肿、微痛,或仅起红点,吞咽感觉不利,以后红肿逐渐加重,疼痛也相应增剧 疏风清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喉
科学
讲义》。主治喉痹初起,咽喉部干燥灼热,微红、微肿、微痛,或仅起红点,吞咽感觉不利,以后红肿逐渐加重,疼痛也相应增剧。 处方 防风6克,白菊花12克,桑叶9克,板蓝根18克,大青叶1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黄芩9克,夏枯草6克,白茅…
金枪膏
…花8两,生锦纹2两,紫地丁2两,紫草1两,全当归2两,土木鳖2两,川黄柏1两,生甘草1两,青防风2两。 制法 上用麻油5斤,先浸3天,文火煎熬,去滓滤清,然后将药再煎收,老后加入真川连1两,儿茶2两,龙骨2两,血竭2两,乳没药各2两,炉甘石2两(水飞),冰片5钱,再加黄、白占各2两,溶入收膏。 功能主治 创口感染。 用法用量 清洁创口后敷用。 摘录 《中医伤
科学
讲义…
1..
«
9
10
11
12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