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6
秒,为您找到
92012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中医词典》a~b(全本)
5823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拼音A (拼音A)一篇 阿是穴 穴位分类名。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埃 土湿之气所化之云。《素问·气...
(拼音L)第七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3902
0001-01-01
《中医词典k~l~m》
连珠发 病名。背部多发性痈肿之如连珠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发背之因症见多处肿焮,如念珠之相连贯者,故名。病因多由荣血火毒蕴结所致。《外科大成》卷二有:“连珠发,连肿三、五块,形若贯珠”。由于该病多伴发百节疼痛,小腹胀满,小便短赤,阴囊肿胀等,古代外科学家有谓其“由酒色过度所致”者。为并发泌尿系症状之发背。初起宜内服神授卫生汤之类加利尿之剂。证治参见...
新加黄龙汤
723
0001-01-01
《中药方剂》
《温病条辨》卷二:新加黄龙汤 处方 细生地15克 生甘草6克 人参4.5克(另煎汁90毫升)生大黄9克 芒消3克 元参15克 麦冬(连心)15克 当归4.5克 海参(洗)2条 姜汁30毫升 功能主治 益气养阴,泻热通便。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液两亏,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
不乳
1395
2023-11-28
《中医儿科学》
不乳 不乳 不乳是指婴儿出生24小时后不能吮乳的一种病证。吮乳是婴儿的先天本能,一般出生后6〜8小时开始喂乳(喂乳前先喂1〜2次淡糖水)。若婴儿生后不乳,表示生机不振,本能丧失或减弱。所以,婴儿生后不乳是新生儿患有重病,或生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本病多因元气虚弱、脾胃虚寒、秽热郁积所致,临床所见证属虚寒者多,实热者较少。对于早产儿除积极治疗外,尤应...
白喉条辨
824
2023-11-28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白喉条辨 白喉条辨 清•陈葆善著,成书于1897年。 本书为白喉专著。全书一卷,分辨病源、辨经络、辨色、辨脉、辨手太阴本症证治、辨手少阴标病证治等十五篇。书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白喉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用药禁忌、善后调理等内容,汇集了前贤论治白喉的主要成就,并记述了自己辨治白喉的丰富经验。陈氏所创“三气降龙丹”一方,疗效显著,影响良大。所谓六...
三、《伤寒论》的整理研究
1510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同刊刻《伤寒论》,并对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熙宁九年(1076年)宋太医局将此书列入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就使《伤寒论》的学术地位空前提高。《伤寒论》其书也大为流行,对《伤寒论》的研究更为深入和普遍,较唐代有了很大进展,有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此,涌现出一大批以“伤寒”命题的研究著作。 宋代《伤寒论》研究的特点是注重临床实践中的实...
卷十四·少阴经症 腹痛
698
0001-01-01
《伤寒论纲目》
【纲】仲景曰。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蜷卧足冷。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六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目】柯琴曰。设使到七日来。以阴阳俱紧之脉。不发热反恶寒。是寒甚于表。上焦应之。必欲呕也。反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欲利也。 【纲】...
湿痉
686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病证名。出《温病条辨》。小儿痉病之一。感受湿热病邪而致的痉证。症见身热不扬,抽搐,或四肢痉挛,角弓反张。由湿热病邪侵袭经络所致。治宜清热化湿,用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解儿难》:“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蒙膻中。”多伴见神志模糊,谵语等。见于急性中毒性脑病等。治宜清热化湿,用菖蒲郁金汤,偏热者煎送至宝丹;如秽浊甚者,用苏合香丸。
1..
«
10
11
12
13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