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5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卷上
1704
0001-01-01
《针灸易学》
卷上 针灸源流 《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然按《汉...
经闭
1027
2023-11-28
《针灸学-下》
经闭 经闭 凡女子年龄超过18岁,仍不见月经来潮,或已形成月经周期,但又中断三个月以上者,称为经闭。现代医学称前者为原发性闭经,后者为继发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以后的停经,均属生理现象,不属经闭范畴。但卵巢、内分泌障碍等原因引起的经闭,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经闭原因,归纳起来不外虚、实两类。虚者,多由先天不足,肾气未充,或早...
四、《黄帝内经》
2183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 《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黄帝内经》所...
髂髌中穴
1086
0001-01-01
《针灸穴位》
髂髌中,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学》。又名伏兔上。位于大腿伸侧,伏兔穴上3寸外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腰腿痛等。直刺2-3寸。 名称 髂髌中穴别名 伏兔上出处 《针灸学》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大腿伸侧,伏兔穴上3寸外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 小儿麻痹后遗...
近代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690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内科 在近代百余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中医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医疗实践又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近代中国传染病流行猖獗,中医中药治疗热病(包括喉、痧、痘、麻等)有很好的疗效。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仲景的伤寒学说和清代的温病学说。而且近代医家趋于从临证实际出发,吸收经方、时方之长,融合伤寒温病学说;此外,临证各科之间相互渗透明显...
产后血晕
1511
2023-11-28
《针灸学-下》
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发生头晕眼花,不能坐起,或心下满闷,恶心呕吐,甚则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产妇平素气血虚弱,复因产后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心神失养,发为昏厥;或产时感寒,恶露不下,血瘀气逆,并走于上,心神受扰而致血晕。 〔辨证论治〕 体针 (一)血虚气脱 症状 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昏晕,...
《中国针灸学》
1410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针灸著作。承淡安编。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及治疗四篇。对针灸疗法的理论和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成果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书中病名均用中西医对照方式。195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针灸学简编》
972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针灸著作。中医研究院编。共六篇:针灸的发展及特点、经络、穴位、针法、灸法、临床治疗,书中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对传统的针灸文献加以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可供西医学习针灸及中医进修参考。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初版。1976年二版时又补充了若干新内容。
消泺穴
1707
0001-01-01
《针灸穴位》
消泺,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在肱三头肌肌腹之间,有中副动、静脉末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主治头痛、齿痛、项背痛。直刺1-1.5寸。 名称 消泺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手少阳三焦经位置 位于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
1..
«
10
11
12
13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