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1 秒,为您找到 182755 个相关结果.
  • 《伤寒论后条辨》

    1119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伤寒著作。又名《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清·程应旄撰于1670年。全书分礼、乐、射、御、书、数六集。程氏以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内容,根据个人对仲景原文的理解,“条其所条,辨其所辨”(见自序),并以仲景原文及《伤寒论条辨》、《尚论篇》的篇次附于后,便于读者参看检阅。全书注解在前人基础上有一定的发挥。学术上推崇方、喻两家,认为五叔和编次有误。但基本上保存了王...
  • (拼音W)第六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3299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温脾 即温中祛寒。用温补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常用方如温脾饮、理中汤等。 温疟 病名。 ①疟疾的一种。临床以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为主证。又有风伤卫疟、阳明瘅疟等名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发,民病温疟。”《素问·疟论》:“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又:“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主春...
  • 《金匮要略》

    4121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系讨论内伤杂病的专着。全书3卷,25篇。系统论述了急性热病之外的各科、各类疾病、病症的理、法、方、药等。第一篇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是全书立论基础,主要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阐明各类证候的发生变化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
  • 卷之三十九

    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三十九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五运行大论篇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明堂,布政官也。八极,八方目极之所也。考,谓考校。建,谓建立也。五常,谓五气,行天地之中者也。端居正气,以侯天和。 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
  • 总论 伤寒热病总论

    1095 0001-01-01 《伤寒大白》
    黄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岐伯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背强;阳明受之,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少阳受之,胸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此言三阳经表症未入于里,故可发汗而已者。又曰:太阴受之,腹满而咽干;少阴受之,口燥舌干而渴;厥阴受之,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矣。此言阳邪...
  • 卷之十二

    1700 0001-01-01 《伤寒论辨证广注》
    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散见太阳少阳少阴等篇。今集于此)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中去声。成注云。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治不对证。为医所坏也。 桂枝不中与者。以其初。本系太阳。中风乃桂枝汤证。至此则其...
  • 伤寒恒论卷二

    1120 0001-01-01 《伤寒恒论》
    太阳中篇 凡寒伤营之证,列于此篇,计五十八法(据舒本校增) 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重)〔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①,名(曰)〔为〕伤寒②。 ①脉阴阳俱紧:指脉的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紧脉”如切绳状,是紧张的现象,与弦脉相似而转索有力。这里所说的紧脉,是浮紧的脉象,浮紧为表寒,常与发热恶寒并见。 ②名为伤寒:这里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