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4
秒,为您找到
241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茴香酒
…方 破故纸(炒香)、茴香(炒)、辣桂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打坠凝瘀,腰痛。 用法用量 茴香散(《普济方》卷三一○)。 摘录 《普济方》卷一五五引《圣惠》 《中医伤
科学
讲义》:茴香酒 处方 茴香、丁香、樟脑、红花、白酒。 功能主治 温通活血。主扭伤,挫伤肿痛。 用法用量 酒剂。用棉花蘸涂伤处。 摘录 《中医伤
科学
讲义…
金枪铁扇散
…
科学
讲义》 破伤流血及溃烂 收湿,拔毒、生肌 金枪铁扇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伤
科学
讲义》。具有收湿,拔毒、生肌之功效。主治破伤流血及溃烂。 处方 乳香2两,没药2两,象皮2两,老材香2两,明矾1两,炉甘石1两,降香1两,黄柏1两,血竭1两。 制法 共为极细末,瓷瓶收贮。 功能主治 收湿,拔毒、生肌。主破伤流血及溃烂。 用法用量 掺伤口。 摘录 《中医伤
科学
讲…
虎挣散
… 《中医外
科学
》:虎挣散 处方 马钱子500克 穿山甲 川附子各60克 制法 马钱子用清水浸十五天,夏季每隔一天换水一次,冬季用温水浸之,换水一次,刮净皮毛,切成0.3厘米厚细条,投香油锅中,煎至油沫净,再煎数滚,透心黄脆,再放入黄土内,炒拌至土粉有油气,入筛内,筛去油土,再换土粉炒,如是三次,油净,取出,将马钱子研细。穿山甲砂土炒松脆,研细。川附子用水浸三天,每天换水一次,晒干,再研…
麻黄根汤《袖珍小儿方》
…,寒热进退。 组成 麻黄根、知母、槟榔、三棱(煨)、蓬术(煨)各一钱半,半夏三钱,白芷、贝母五分,常山、甘草各一钱。用法用量 上锉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二片、小麦十五粒,水煎服。主治 小儿疟疾盗汗,寒热进退。重要文献摘要 《
产科
病方剂证治》:“麻黄根汤《圣济总录》二。主治:产后虚汗不止。处方:麻黄根二两,牡蛎(烧赤)一两半,黄芪(剉)一两,人参一两,龙骨一两…
济坤大造丸
…《
产科
心法》引丹溪方 气血本虚,不能摄元成孕;或频堕胎,及生子不寿;成孕后虚热自汗,食少带多 益气血,补子宫,种子 济坤大造丸,中医方剂名。出自《
产科
心法》引丹溪方。具有益气血,补子宫,种子之功效。主治气血本虚,不能摄元成孕;或频堕胎,及生子不寿;成孕后虚热自汗,食少带多。 处方 紫河车1具(制),人参1两(切片,焙干,研细和入),天冬(去心)1两,麦冬(去心)1两,当归1两,淮牛膝1两,山药…
救生汤
… 《
产科
发蒙》卷二:救生汤 处方 当归、川芎、牛膝、桂枝、炒干姜、人参。 功能主治 半产,恶寒战栗如灌水,虽蒙重被,尚鼓颔不止,须臾反烦热如灼,虽寒天欲得凉风;或腰腹疼痛,乍来乍止,其来也,如刺如割,如绞如啮,而流汗如雨,呻吟不已;或又渴,好热汤,而阴门下瘀液臭汁。 用法用量 上用水、酒各1盏,煎1盏,温服。或水煎,另与温酒半盏许亦可。 摘录 《
产科
发蒙》卷二 …
活血酒
…《中医外伤
科学
》:活血酒 处方 乳香 没药 血竭各15克 贝母9克 羌活15克 木香6克 厚朴9克 川乌 草乌 白及各3克 麝香1.5克 紫荆皮24克 香附15克 小茴香9克 甲珠15克 自然铜 木瓜各15克 肉桂6克 当归24克 独活 川断 虎骨 川芎各15克 制法 上药取高粱酒依法制成药酒。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治扭挫伤后期;亦治寒湿腰腿痛。 用法用量 每次服15毫…
七厘丸
处方 水银10克(或红粉10克)大风子仁20克 核桃仁20克 制法 将三药放人小石臼内(不碰触铁器),捣烂如泥,不见水银星为度。匀分搓成7丸。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痒。治疥疮。 用法用量 每晚临睡前取1丸搓擦心窝处(患处不用擦药),直至7丸擦完为止,一般可众。愈未彻底,可继续一个疗程。擦后局部红肿起泡者停用。 摘录 《中医外
科学
》引朱仁康经验方
化痰消食汤
…内
科学
》 胃癌早期,证属痰食交阻者 化痰消食 化痰消食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内
科学
》。具有化痰消食之功效。主治胃癌早期,证属痰食交阻者。症见食欲不振,厌恶肉食,中脘闷胀,隐隐作痛,吞咽困难,泛吐粘痰,呕吐宿食,气味酸腐,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细。 处方 海藻15g,昆布15g,海带15g,半夏9g,贝母9g,连翘9g,青皮6g,牡蛎30g,白石英30g,枳实12g,山楂12g,神曲18g,蛇莓1…
青吹口散
…处方 煅石膏9克 煅人中白9克 青黛3克 薄荷1.5克 黄柏2.1克 川连1.5克 炒月石18克 冰片3克 制法 将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各研细末和匀,再用水飞三四次,研至无声为度,晒干,再研细后,再将其余五味各研细后和匀,瓶装封固,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 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治口舌、咽喉痛之疳疮。 用法用量 洗漱净口腔,用药少许,吹敷患处。 摘录 《中医外
科学
讲义…
1..
«
12
13
14
15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