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32 秒,为您找到 92012 个相关结果.
  • 卷三十 方论(八)

    2766 0001-01-01 《中国医籍考》
    〔朱氏(肱)伤寒百问〕读书后志三卷(今本六卷)存 自序曰。伤寒诸家方论不一。独伊芳尹仲景之书。犹六经也。其录诸子百家。时有一得。要之不可为法。又况邪说妄意。世业名家。规利虽浓。因果历然。特以伊芳尹汤液。仲景经络。人难晓。士大夫又以艺成而下。耻而不读。往往仓卒之际。束手待尽。卒归之于命而已。世人知读此书者亦鲜。纵欲读之。又不晓其义。况又有好用凉药者。如附子硫黄...
  • 太阳上编(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520 0001-01-01 《伤寒溯源集》
    中风证治第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前总证中所有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乃太阳经中风伤寒所均有之脉症。而犹未分其所以为中风。为伤寒也。 故此篇即于上条之脉浮头项强痛之总证。而增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以别其为中风者如此也。中风。风伤卫也。 风者。春令阳气上腾。呼吸而为风。所以发生万物者也。其太过不及之气。乃为淫慝之邪。感之则为中风矣。...
  • 《伤寒论三注》

    1052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伤寒著作。十六卷。清·周扬俊撰于166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从对《伤寒论》的注释和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阐发的贡献来说周氏远逊于方、喻二家。但周氏在《伤寒论》原文编次方面,较之方、喻亦有不少更动。亦为持错简重订之力作。在六经病每篇前均论...
  •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683 0001-01-01 《医宗金鉴》
    厚朴半筋生姜半筋半夏半筋人参一两甘草(炙)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虚满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治实满之法也。 【集注】 尤怡曰:减不足言,谓虽...
  • 营血

    683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①泛指血而言。营为血之气,往往营血并提。详血条。 ②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详卫气营血辨证条。
  • 《中医词典》k~l~m(全本)

    6822 0001-01-01 《中医词典k~l~m》
    拼音K (拼音K)第一篇 空腹服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服药法。又称平旦服。指在早晨未进食前服药。治四肢血脉病和驱虫药。以及滋补药,宜空腹服。《神农本草经》:“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空 ①天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光不治,空积沉阴。” ②空虚。《灵枢·本脏》:“肝下则逼胃,胁下空。” ③指经穴、穴位。《灵枢·...
  • 自序

    1128 0001-01-01 《伤寒溯源集》
    夫天地间风寒暑湿之邪。皆可为病。人若中之。失治而致夭枉者多矣。虽古圣立法。载在灵枢素问两经之中。奈其义渊深。人莫能解。迨汉长沙守张仲景悯宗族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症。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实祖述黄岐之经义。论广伊芳尹之汤液。追神农体箕子而作也。其书统载于金匮玉函经中。华佗见之而叹曰。 ...
  • 阴痉

    672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病名。一作阴痓。 ①指柔痓,即柔痉。《丹溪心法·痓》:“阴痓曰柔,有汗。”参见柔痉条。 ②痉病见四肢厥冷者。《证治准绳·杂病》:“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其厥逆者皆阴也。”治宜温阳祛邪。《太平圣惠方》用附子散、白术散、柴胡散等方。参见痉条。
  • 附论

    1572 0001-01-01 《时病论》
    治时病常变须会通论 拙着已告竣矣!首先论证,其次立法,其次成方,又其次治案,医者能于此熟玩,自然融会贯通。弗执定某证之常,必施某法,某证之变,必施某法,临证时随机活法可也。姑先论其常而通其用,如初起因于风者,宜以解肌散表法;因于寒者,宜以辛温解表法;因于暑者,宜以清凉涤暑法;因于湿者,宜以增损胃苓法;因于燥者,宜以苦温平燥法;因于火者,宜以清凉透邪法。此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