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1 秒,为您找到 241 个相关结果.
  • 前列腺汤

    …医外科学》 慢性前列腺炎,有瘀滞见症者 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前列腺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外科学》。具有活血化瘀,行气导滞之功效。主治慢性前列腺炎,有瘀滞见症者。 处方 丹参1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4.5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王不留行10克,青皮6克,川楝子6克,小茴香3克,白芷6克,败酱草20克,蒲公英20克。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行气导滞。主痰瘀阻…
  • 知柏天地煎《症因脉治》

    …主治 肾经咳嗽,左尺滑数;阴精不足,喘逆,脉两尺细数;肾阴不足,小便不利,脉细数。重要文献摘要 《症因脉法》:“肾经咳嗽之治。劳伤肺气,金不生水,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左尺滑数,知柏天地煎。”《简明中医病证辞典》:“胆泻肝汤等方。阴虚火旺、虚火上冲者,常兼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多细数,宜用天王补心丹、知柏天地煎等方;若为真阳不足、虚阳上浮。”《中医内科学》:“脉细而数者,用知柏…
  • 大黄散《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干,刮出,纸裹,于黄土内窨一宿,取出细研)二两半。用法用量 上五味,先捣前三味为细散,更与滑石、朴消同研匀细。每服二钱匕,浓煎白茅根汤调下,空腹服之,至晚再服。主治 关格不通,妨闷,大小便秘涩。重要文献摘要 《中华泌尿男科学古典集成》:“治关格不通妨闷,大小便秘涩,大黄散方。大黄(锉)二两,桂(去粗皮)三分,冬瓜子(微炒)一合,滑石(研)三两,朴消(生铁铫子炒干,刮出…
  • 七星丸

    …,不见水银为度。匀分搓成7丸。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痒。治疥疮。 用法用量 每晚临睡前取1丸搓擦心窝处(患处不用擦药),直到7丸擦完为止,一般可愈。愈未彻底,可继续一个疗程。擦后局部红肿起泡者停用。 摘录 《中国外科学》引朱仁康经验方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七星丸组成 巴豆一两(去皮心,油煎令黄色,去油),朱砂(细研)、槟榔、木香、丁香、乳香、肉豆蔻(去…
  • 朱砂膏

    …乳疖,恶疮,疔毒。 用法用量 用时贴患处。 注意 孕妇慎用。 摘录 《绛囊撮要》 《中医外科学》:朱砂膏 处方 银朱150克 朱砂30克 官粉300克 麻油300毫升 制法 前三味研细末,先将银朱、朱砂入油内,煎熬至滴水成珠,再入官粉搅匀收膏。 功能主治 治疮疡肿毒,溃久不敛。 用法用量 用时以油纸摊贴患处。 摘录 《中医外科学
  • 内补当归建中汤

    …或苦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②《鸡峰普济方》:胁肋牵痛,皮肤枯槁,肌肉消瘦,妇人产血过多,崩伤内竭,面目脱色,唇口干燥,产后服之,令人丁壮。③《产科发蒙》:产后三四朝,若无寒热,脉虚数而乳汁绝不出者 滋阴和阳,柔肝缓急 内补当归建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具有滋阴和阳,柔肝缓急之功效。主治妇人产后体虚羸瘦,腹中绞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唇口干燥,乳汁缺乏。①《备急千金要方》…
  • 连砂散

    …5g),川连四分(1.2g),朱砂二分(0.6g),冰片三分(0.9g)。用法用量 上为散。吹喉。功用 清热解毒,利明通窍。主治 风热喉症。重要文献摘要 1.原方选论《囊秘喉书》:“连砂散吹之,或用煎剂。如肿甚,宜加入甘遂散吹之。如腐烂,用口疳药,长肉为度。”2.方论选录《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八味薄荷散,连砂敢加制巴豆吹之;治喉钟甚,用七味僵蚕散、甘遂…
  • 橘皮木香散《幼幼新书》

    …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一字,乳香汤调下,一日二次。重者七服效。主治 奶疳。由乳母胃气不足,儿吃冷奶便呕吐,渐成奶疳。加减化裁 呕吐,加法半夏、竹茹;下痢,加白头翁、苍术。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实用中医儿科学》:“脾胃不足,乳食积滞(胃疳)。症见形体消瘦,因于饮食不节,或哺乳期间母病及子。乳母胃气不足,儿吃冷奶便呕吐,渐成奶疳,伴见腹胀,腹痛,呕吐,或下痢吐…
  • 三黄洗剂

    … 《外伤科学》:三黄洗剂 处方 大黄 黄柏 黄芩 苦参各等量 制法 共研细末。 功能主治 清热止痒,保护收敛。治各种急性无渗出性皮炎,单纯性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用10~15克,加人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石炭酸1毫升,摇匀,以棉签蘸搽患处,每日多次。 摘录 《外伤科学》 现代·《中医外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三黄洗剂 组成 大黄、黄柏、黄…
  • 枯痔疔

    …②项的米糊二成混合调匀,如太干可和开水,至可能搓成铁钉状的药锭,经过阴干或烘干,即可使用。 功能主治 腐蚀痔核。主痔疮。 用法用量 在距齿线上0.3-0.5厘米处,沿肠壁纵轴成25°-35°方向旋转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1般深约1厘米,插钉多少,按痔核大小而定,1般每痔1次插4-6根,间距0.3-0.5厘米,应使钉外露1毫米,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 摘录 《中医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