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1
秒,为您找到
92012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拼音S)第十七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898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伤酒恶寒 病证名。因饮酒太过所致的恶寒证。《证治汇补·恶寒章》:“伤酒恶寒,因饮酒太过,热郁在内,不得宣越而恶寒者,症兼口渴昏眩。”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伤酒 病证名。饮酒过度所致的病证。一名酒伤。见《证治要诀·伤酒》。《诸病源候论》卷二:“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证见头晕头痛,胸膈痞塞,恶心呕...
第三节 湿阻
2216
0001-01-01
《中医内科学》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 湿阻之病,在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尤其是在夏令梅雨季节较为常见,因其身困食少,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药对湿阻病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许...
杏苏散《温病条辨》
781
2023-11-28
《方剂讲解》
杏苏散《温病条辨》 杏苏散《温病条辨》 〔组成〕苏叶一钱(6克) 杏仁二钱(9克) 生姜一钱半(6克)桔梗一钱(6克) 茯苓二钱(6克) 半夏一钱半(3克) 甘草五分(3克) 前胡二钱(9克) 橘皮一钱(6克) 枳壳一钱半(6克)大枣二个(二枚) 〔煎服法〕水煎服。 〔讲解〕本方为治外感凉燥的主要方剂。由于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阻滞所致。方中杏...
安肾汤
781
0001-01-01
《中药方剂》
《温病条辨》卷三:安肾汤 处方 鹿茸3钱,葫芦巴3钱,补骨脂3钱,韭子1钱,大茴香2钱,附子2钱,茅术2钱,茯苓3钱,菟丝子3钱。 功能主治 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 用法用量 本方改为丸剂,名“安肾丸”(见原书同卷)。 大便溏者,加赤石脂。 各家论述 凡肾阳惫者,必补督脉,故以鹿茸为君,附子、韭...
卷三
1001
0001-01-01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按】篇中只有奔豚一证,而吐脓、惊怖、火邪皆简脱,必有缺文。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注】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发作则肾气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故其病虽有微甚...
小结
910
2023-11-28
《温病条辨讲解》
小结 小结 一、本篇选引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经文十九条。这十九条经文比较全面地、集中地反映了《内经》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系统认识,吴氏以此作为《温病条辨》一书的理论基础。 二、本篇在温病的命名上,明确指出温病是根据发病季节命名的,这就是原文所谓的:“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三、本...
秋感温燥凉解宜
649
0001-01-01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最高经典,其论病机及四时外邪为病,却遗燥气燥邪一端。金代刘完素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后,增补“诺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俾病机十九条之内容充实、完备。而明·喻嘉言,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文,改“秋伤于湿”为“秋伤于燥”,制清...
五汁饮
424
0001-01-01
《中药方剂》
《温病条辨》卷一:五汁饮 处方 梨汁 荸荠汁 鲜苇根汁 麦冬汁 藕汁(或用蔗浆) 功能主治 甘寒清热,生津止渴。治太阴温病,热灼津伤,口渴,吐白沫,粘滞不快者。 用法用量 取上五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 摘录 《温病条辨》卷一 清·《温病条辨》:五汁饮 组...
1..
«
17
18
19
20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