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5 秒,为您找到 92012 个相关结果.
  • 301-325条

    1423 2023-11-28 《伤寒论讲解》
    301-325条 小结 301-325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⑴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⑵。 [301] 麻黄 二两,去节 细辛 二两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 〕本条论述太阳少阴两感证治之一。 (1)少阴病,……脉沉:少阴初病...
  • 《温疫论辨义》

    温病著作。四卷。清·杨尧章编撰。刊于1856年。本书为阐发吴有性《温疫论》蕴义之作。杨氏于《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对《温疫论》有颇多的注释和发明。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浊,治胃在补偏救弊中的重要性;后者辨明寒疫与温疫受气与主治的不同,并各附方案于后。现存清刻本。...
  • 《温疫论辨义》

    768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温病著作。四卷。清·杨尧章编撰。刊于1856年。本书为阐发吴有性《温疫论》蕴义之作。杨氏于《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对《温疫论》有颇多的注释和发明。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浊,治胃在补偏救弊中的重要性;后者辨明寒疫与温疫受气与主治的不同,并各附方案于后。现存清刻本。...
  • 《温热病指南集》

    653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条例,内容与《湿热条辨》大致相同。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心悸8年

    2762 0001-01-01 《名师垂教》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女患,40岁,1987年12月25日初诊。 主诉:心悸8年。患者产育后曾人流3次,患过肾盂炎、慢性肠炎,体质渐差。8年来经常感觉心中悸动不安,胸膺窒闷,隐痛,短气,冬春季节及阴雨天诸症明显加重;且每因情怀不畅、受凉、劳累而诱发早搏及心动过速,心跳可达150~180次/分;夜眠或午眠时,于目合而将欲入睡之际,往...
  • 竹叶

    689 0001-01-01 《本草百科》
    《中药大辞典》:竹叶 拼音注音 Zhú Yè 别名 淡竹叶(《别录》)。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 的叶 。随时采鲜者入药。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竹茹"条。 性状 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
  • 伤寒恒论卷七

    1034 0001-01-01 《伤寒恒论》
    少阳篇计二十一法(据舒本校补) 一、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①,胸胁苦满②,默默不欲饮食③,心烦喜呕④,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①往来寒热:恶寒时不知热,当热时不知寒,寒和热间代出现,即所谓间歇型热。 ②胸胁苦满:谓胸胁部有苦闷的感觉。因少阳脉循胸胁,邪入其经,所以胸满...
  •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1284 2023-11-28 《伤寒论讲解》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概说 单元1 小结 复习思考题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概说 本篇集发汗后或表邪仍在,或表邪传里,或转为里虚,或转为里实等条文,以说明对汗后所发生的诸般变化,亦当依照“随证治之”的原则进行处理。 单元1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
  •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陈达夫著,刊于1977年。 本书从六经的各种现象来辨眼科疾病,故名《六经法要》。 书中以六经为宗旨,从六经的症状以及脏腑与经络的关系来辨别眼疾。其理论贯穿眼科五轮八廓学说,临症中循序分开各经的表里虚实病型。本书仿《温病条辨》之体例,专条论述,并以经方为经,时方为纬;眼科选药,只列举每味药的药性概要,以突出该药在...
  • 温毒

    781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二。 ①指春温发斑。《医学入门》卷三:“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发斑。”参见温毒发斑条。 ②指温邪热毒病证之概称。《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临床以突发寒战高热,头痛恶心,身骨酸痛,心烦,口渴,溺黄赤,脉洪数(或数大)苔黄、舌质红绛为常见,其后或见头面或颐部红肿,或咽喉肿痛起腐,或身发斑疹等。其治以清热解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