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2 秒,为您找到 92012 个相关结果.
  • 蛔虫病

    885 2023-11-28 《中医内科学》
    蛔虫病 蛔虫病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以脐腹阵痛,吐蛔便蛔,面黄肌瘦,泛吐清涎,腹部虫瘕为特征的病证。若蛔虫上窜胆道,可发蛔厥;钻入阑门,可致肠痈;集结成团,阻塞肠道,则成关格。治疗多根据其不同的病情以施治。 〔病因病机〕 1.虫自饮食来 误食沾染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的食物,是引起蛔虫病的根本原因。 2.虫由湿热生 胃肠湿...
  •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2)

    940 2023-11-28 《温病条辨讲解》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2)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2) 〔自学时数〕45学时 〔面授时数〕1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中焦温病的含义、证候分类、病机、治疗法则概要。 2、掌握中焦温病的主要证候、治法及其代表方剂。 3、熟悉中焦温病所附列的痹、疸、疟、痢在辨证论治方面作出的补充和发展。 〔讲解 〕 (1)中焦篇 吴鞠通在...
  • (拼音N)第三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823 0001-01-01 《中医词典n~o~p~q》
    臑阴 同“臑内”,臑部内侧。《灵枢·邪客》:“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 臑内 上臂内侧。《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臑窌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臑会。见该条。 臑交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臑会。见该条。 臑会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臑髎、臑交。属手少阳三焦...
  • 《南病别鉴》

    676 0001-01-01 《中医词典n~o~p~q》
    温病学著作。三卷。清·叶天士等撰,宋兆淇辑注。初刊于1878年。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其中《温证论治》、《湿热条辨》二书,主要参考章虚谷注本,内容有所删节或补充发挥;《伤寒直解辨证歌》虽沿用伤寒名称,实为论述温病,仍宗叶、薛(生白)意旨论治。宋氏辑...
  • 卷二

    1032 0001-01-01 《温热经纬》
    仲景伏气温病篇 《伤寒论》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张路玉曰:冬月感寒,伏藏于经,至春当发,故曰以意候之。今月之内言春分候也。若脉微弱者,其人真元素亏,必不发于阳而发于阴,以少阴之脉循喉咙,伏邪始发,热必上升,故必喉中痛似伤。肾司开阖,经之...
  • 经方与温病、北派经方家与南方温病派如何区别二者呢?

    2327 0001-01-01 《中医之钥》
    经方与温病、北派经方家与南方温病派对医学的研究角度是完全不相同的,从内经到本草的解读都不一样,如何区别二者呢? 很简单,处方中从不见麻黄桂枝石膏附子等药物,且视之如蛇蝎,不但自己绝不使用,还告诉病人不可使用,怪其做用过大,属于峻药,会有许多副作用。说这话的温病派中医占大多数,他们从不去深研内经及神农本草经,对伤寒论及金匮是完全不了解所造成的,因为如果很了解...
  • 一、温病亦有“热入血室”证

    《伤寒论》有热入血室一证,而温病学中,同样颇多论述,如《临证指南》、《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均有明文。何为“热入血室”?“所谓热入血室,就是妇人月经期间,正遇外感,邪热与血互相搏结所造成的病变。由于病体有强弱,邪陷有深浅的不同,所以表现的症状也不同,而治法当然也随之而异。”(《伤寒论教育参考资料》) 依据上述定义,当为:①患者适遇外感。②正值妇人月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