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07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卷二

    2292 0001-01-01 《医说》
    医书 医书 皇甫谧帝王世纪曰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着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黄帝内传曰帝升为天子针经脉诀无不备也故金匮甲乙之类皆祖黄帝 医书 黄帝与岐伯问难 黄帝御极坐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以谓人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相荡喜怒交侵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
  • 八、针灸科

    2019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针灸学在两宋时期有很大发展,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此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两宋的针灸文献专著有影响者近10种,综合性医书之论针灸者更多,如《圣济总录》在统一经穴排列顺序,为经穴理论的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而针灸专家和一般医学家兼长针灸者更多,其中影响较大影响者有王惟一、许叔微、王执中、窦村、庄绰、闻人耆...
  • 三、医学教育

    4663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宋代医学教育虽不如唐代稳定,却有所改革和发展,医政与医学分立,太医局成为国家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地方也设有“医学”专门培养医药人才。 (一)国家医学教育机构 太医局 医学教育设立机构,始自仁宗庆历四年(1044),太常寺置太医同,于翰林院选拔医官讲授医经。王安石变法后,推行三舍升试法,改革医学教育。熙宁九年(1076)太医局不再隶于太常寺,成为医学教育专...
  • 《针灸聚英》

    1041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聚英发挥》。四卷。明·高武撰。刊于1529年。卷一论脏腑、经络、腧穴;卷二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卷三论针法、灸法及禁灸;卷四为各种针灸歌赋。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批判了针灸禁忌方面的某些迷信说法。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时至今日,对继承和发展针灸学术仍起着积极作用。现存初刻本、日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
  • 疝气

    1866 2023-11-28 《针灸学-下》
    疝气 疝气 凡睾丸、阴囊、少腹肿大或疼痛者,名为疝气。本证以腹痛控睾,肢冷,痛甚欲厥为寒疝;睾丸肿大,硬痛或积液,阴囊红肿热痛为湿热疝;小肠脱入阴囊,阴囊偏大为狐疝。 现代医学亦有疝气之称,属于本证狐疝范周。其它各种原因引起的睾丸肿大、阴囊肿大或积液等,均可参考本证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坐卧湿地,或经受雨淋风冷,寒湿之气循任脉与足厥阴经,凝...
  • 带下病

    1521 2023-11-28 《针灸学-下》
    带下病 带下病 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稠液体,如涕如脓。因与带脉有关,故称带下。临床以带下色白者较为多见,所以又通称白带。 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病,均可引起带下,可参照本节进行论治。 〔病因病机〕 带下多由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而化热,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任带失于固约,或行经产后,胞脉空虚,湿毒秽浊之气乘虚而入,...
  • 里上穴

    1766 0001-01-01 《针灸穴位》
    里上,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学》。又名玄明。位于小腿外侧,胫骨外髁高点下缘,即足三里穴上1寸处,左右计2穴。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直刺0.3-0.5寸。 名称 里上穴别名 玄明出处 《针灸学》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小腿外侧,胫骨外髁高点下缘,即足三里穴上1寸处,...
  • 针灸科

    1516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自1822年清太医院取消针灸一科后,针灸的发展受到了很大阻碍,但由于针灸本身具有廉、简、便、捷、验等优点,因此很受劳动人民的欢迎,不仅能保存于民间,同时能有所发展。如“太乙神针”法,就是由明代的“雷火针法”发展而成,初现于康熙年间,有韩贻丰著《太乙神针心论》(17l7),惜书中未载组方和制针方法,故流传不广,至雍正年间(1723~1735)经范培兰努力推广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