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4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八科

    1940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合称。唐代始分医学为八科。即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角化(或认为是灸法)、针、按摩、咒禁。因前五科又统称为医科,故唐代医学分科也可认为只有四科。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曾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古医生兼任,太医院中医学分为八科,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
  • 龙颔

    742 0001-01-01 《中医词典k~l~m》
    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前正中线胸骨剑突末端向上1.5寸处。一说:在鸠尾穴上1.5寸”(《中国针灸学》)。主治胃脘寒痛,喘息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烧山火、透天凉

    742 0001-01-01 《中医刺灸》
    《金针赋》:“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拈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针法是: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或...
  • 高热

    1243 2023-11-28 《针灸学-下》
    高热 高热 一般以体温超过39℃的称之高热。高热是临床上的一个常见症状,在许多疾病中可出现。引起高热的原因很多,这里主要是指感受外邪所引起的高热。 〔病因病机〕 引起高热的主要原因是外感风热。风热从口鼻或皮毛侵袭人体。肺失清肃,已失宣散,则可见发热恶寒等症;或温邪在表不解,内入气分,或内陷营血,亦可引起高热;或外感暑热,内犯心包,可见壮热神昏;或...
  • 机关穴

    953 0001-01-01 《针灸穴位》
    机关,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下颌角与下颌支交界处,下颌结节上方凹陷处,耳垂下0.8寸微前方,即颊车穴上0.2寸处取之,左右计2穴。布有耳大神经的分支,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主治牙痛、面瘫、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中风、咀嚼肌痉挛、口噤不开、偏头痛等。针刺0.3-0.5寸。 名称 机关穴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隶属...
  • 四、针刺补泻

    1130 2023-11-28 《针灸学-中》
    四、针刺补泻 1.提插补泻: 2.捻转补泻: 3.疾徐补泻: 4.开阖补泻: 5.迎随补泻: 6.呼吸补泻: 7.平补平泻: 1.烧山火: 2.透天凉: 3.阳中隐阴: 4.阴中隐阳: 四、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的理论确定的两种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是针刺治疗当中...
  • 鼻交穴

    1093 0001-01-01 《针灸穴位》
    鼻交,经外奇穴名。出自《千金翼方》。别名鼻交頞中、别交。位于鼻背部正中线、鼻骨最高处微上方凹陷处。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颞神经、颧面神经和面神经的额颞支。主治卒倒不省人事、口噤、脑溢血、脑震荡、中风、癫痫、角弓反张、眩晕、健忘、嗜睡、肝病、黄疸、精神性疾病等。沿皮刺0.1-0.2寸。 名称 鼻交穴别名 ...
  • 阳刚

    655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经外穴名。出《古今医统》。近代《中国针灸学》等书名为肠风。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主治小儿饮水不歇,黄疸,肠风下血,痔疮,腰痛,遗尿,遗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牙痛点耳穴

    822 0001-01-01 《针灸穴位》
    牙痛点耳穴,耳穴名。位于脑干穴内侧下方,脾穴前下方,与心穴平齐,脾穴与喉牙穴连线的中间处。主治牙痛、牙周炎、牙齿松动、齿龈出血等。按耳穴常规针法操作。 名称 牙痛点耳穴隶属 耳穴位置 位于脑干穴内侧下方,脾穴前下方,与心穴平齐,脾穴与喉牙穴连线的中间处主治 牙痛、牙周炎、牙齿松动、齿龈出血功能 滋...
  • (拼音Q)第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541 0001-01-01 《中医词典n~o~p~q》
    祛瘀消肿 消法之一。治疗外伤瘀血的方法。如跌打损伤,伤处青肿疼痛,或腹部内伤,气血阻滞疼痛,可用七厘散、复元活血汤,祛瘀活血,宣通气滞,瘀去气行则肿消痛止。 祛瘀活血 治疗学术语。又称去瘀生新、活血生新、化瘀行血。是用活血祛瘀药通畅血脉的方法。用于血行不畅或血分瘀滞所致的各种瘀血证。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三七、生地、丹皮、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