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46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针经摘英录》

    针灸著作。一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宋末元初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首为九针式,及图、为了解《内经》所载九针式样提供了参考依据。又载折量取腧穴法、补泻法、用针呼吸法;次为治病直诀刺,其中列举了针灸治疗偏正头痛、眉攒内疼痛等69种内科及妇科病证,并紧密结合临床介绍其取穴及针刺手法。颇有独到之处,切于实用。现有涵芬楼影印本。
  • 第二节奇经八脉任、督脉腧穴及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1038 2023-11-28 《针灸学-上》
    第二节奇经八脉任、督脉腧穴及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第二节奇经八脉任、督脉腧穴及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第二节奇经八脉任、督脉腧穴及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自学时数〕10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学习本节内容时,参阅《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及《针灸解剖学图谱》以了解腧穴的概貌。...
  • 盲肠穴

    1229 0001-01-01 《针灸穴位》
    盲肠,经外奇穴名。出自《腧穴学概论》。位于右下腹部,右侧髂前上棘与脐孔连线中点处,约在胃经外陵穴外侧,共1穴。皮肤有第11、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分布。主治肠痈、腹泻、漏胎下血、久不受孕、经血不止、癃闭、淋症、疝气等。直刺1-1.5寸。 名称 盲肠穴出处 《腧穴学概论》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位于右...
  • (拼音Z)第十七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176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脏寒腹胀 证名。脏气虚寒所致的腹胀。因真阳素虚,脏气不足,又口食冷物,身得寒气,阴寒痞寒所致。证见四肢常冷,小腹胀急,冷硬如冰,小便清利,大便时泻,不思饮食,唇口色白,言语轻微(《症因脉治》卷三)。治宜温阳散寒。肝肾虚寒,腹冷如冰,大便不实或小便不利,治宜温阳补肾,用金匮肾气丸。脾肺虚,不思饮食,言语轻微,治宜理中散寒,用理中汤。手足逆冷,回阳救逆,用四...
  • 二、耳源性面瘫

    耳源性面瘫指耳部疾病或手术损伤引起的面神经瘫痪。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可并发面瘫。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因细菌毒素经面神经鼓室乳突段骨管的先天性缺损,累及面神经,导致面瘫,发病率为1%左右;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大多数系胆脂瘤侵蚀破坏面神经骨管所致,发病率为5~6%。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如额纹消失,不能皱额和蹙眉,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
  • 上髎穴

    929 0001-01-01 《针灸穴位》
    上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区,正对第1骶后孔中。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1骶神经后支。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腰骶痛。直刺1-1.5寸。 名称 上髎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太阳膀胱经位置 位于骶区,正对第1骶后...
  • (拼音J)第四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319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肩三针 分布在肩关节周围的肩髃、肩前、肩后三个穴位的合称。肩髃:见该条。肩前:在腋前皱襞头上1寸。肩后:在腋后皱臂头上1.5寸。主治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各刺1-1.5寸。 肩上热 证名。肩部灼热或有热感。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肩背部位是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等的循行部位,如该经发生病变,可见肩上热的症状。 肩髓 即肩骨...
  • 《针灸学》(全本)

    2182 0001-01-01 《针灸学》
    绪 言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穴位治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