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2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拼音H)第五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277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喉菌 病名。系指喉内生物如菌或如浮萍的病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本病的病因是:一、过食膏粱厚味,热毒积于心脾二经,上蒸咽喉所致;二、因忧郁血热气滞而生,妇女多见。三、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熏灼咽喉而成。针对上述原因,热毒造成的宜解毒泻火,用黄连解毒汤;忧郁造成的宜疏肝解郁,用逍遥散。肝肾阴亏、虚火上炎造成的,宜滋养肝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必要时可...
  • 五处

    646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巨处。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目眩,目不明,癫痫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二、经络的研究

    1875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 经络现象的研究 1972年至1978年,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单位按着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的循经感传现象调查结果发现,循经感传是客观存在的。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地区调查的64702人中,有13123人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率为19.5%~20.6%,其中显著型206人,占0.3%~0.4%。 循经感传的重要特征...
  • 髋骨穴

    1326 0001-01-01 《针灸穴位》
    髋骨,经外奇穴名。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别名髓膏、髋市、髓骨、体骨。位于大腿前外侧,髋骨中线上3寸,股直肌外缘左右各旁开1.5寸处,当梁丘穴两旁各1.5寸处,每侧2穴,共计4穴。外侧穴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和股外侧皮神经。内侧穴有股神经前皮支分布。主治膝关节红肿疼痛、历节风痛、鹤膝风、下肢痿软无力、瘫痪、脚气等。直刺0.5-1寸。 名称 ...
  • 大德丁未阆中郡蒲登辰序

    673 0001-01-01 《普济方·针灸》
    资生经者。合明堂铜人千金外台而一之。大监王公所编次。择精语详。针灸之法。皆聚此书矣。闻之故老谓澧学旧有公本。火于淳 乙巳。后不复再见。元贞壬辰余得善本于潍阳。即欲刻诸荆泮。与卫生之家共之。会授代不果。大德丙午。白其事于宪佥汶上国。先生一见大喜。即召匠计直。命平代等处军民长官谢琰。医学正覃南荣。澧阳县典史唐益秀。协力相成其事教导戴梦高专任校雠之责。越十月书成。...
  • 四白穴

    958 0001-01-01 《针灸穴位》
    四白,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眶下孔处。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目赤痛痒、眼睑瞤动、目翳、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头痛、眩晕。为耳鼻咽喉部针麻常用穴之一。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 名称 四白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
  • (拼音S)第二十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794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三阳合病 病证名。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受邪而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其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故宜白虎汤清而解之。三阳合病轻证,可用柴葛解肌汤清解。 三阳病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 上廉穴

    803 0001-01-01 《针灸穴位》
    上廉,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手上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在桡侧腕短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主治肘臂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头痛、肠鸣、腹痛。直刺0.5-1寸。 名称 上廉穴别名 手上廉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