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8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巨髎穴

    918 0001-01-01 《针灸穴位》
    巨髎,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巨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目正视,瞳孔直下。浅层为提上唇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主治口角歪斜、面痛、鼻衄、齿痛、唇颊肿等局部五官病证。斜刺或平刺0.3-0.5寸。 名称 巨髎穴别名 巨窌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
  • 第一章 治疗总论

    1085 2023-11-28 《针灸学-下》
    第一章 治疗总论 第一章 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疾病,尽管与内服药物治疗有所不同,除了切实掌握经络、腧穴和刺灸等内容外,同样必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正确的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的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针灸治病,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将临床各种不同的证候加...
  • 新生穴

    826 0001-01-01 《针灸穴位》
    新生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学》。位于大腿内侧,腘横纹内侧端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痛、膝关节痛等。直刺1-2寸。 名称 新生穴出处 《针灸学》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大腿内侧,腘横纹内侧端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痛、膝关节痛等操作 直刺1-...
  • 唇里穴

    947 0001-01-01 《针灸穴位》
    唇里,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髓空、下颐。位于口腔内,下唇粘膜中点,唇外与承浆穴相对处。布有下颌神经的下牙槽神经,上下唇动脉。主治口噤、口臭、面颊肿痛、齿龈炎、口腔炎、马黄黄疸、寒暑瘟疫、肝病等。直刺0.1-0.3寸。 名称 唇里穴别名 髓空、下颐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
  • (二)中医的手术、移植外科学之废除

    4827 0001-01-01 《中医之钥》
    内经灵枢,素问与难经对人体经络脏象,受病幽微皆有详阐,至于解剖学的研究与实用,灵枢经载有:“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气多血,与其皆多气血,与其皆少气血,皆有大数。”方技传,华佗书有:“若病发结实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
  • (拼音S)第十九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361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痧痘口疳 病证名。指麻疹、痘疮之后,口腔溃烂。见《咽喉经验秘传》。《喉科秘旨》卷上:“痘余痧后口生疳。烂在牙龈痘毒传,若是见痧生满口,须从心胃二经参。”治宜清泻心胃二经之火。可选用清胃散、银翘散、导赤散等加减。 《痧痘集解》 痧疹专着。六卷。清·俞天池撰。刊于1727年。原名《痘科金镜赋集解》,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改成本名。卷一-二《痘科金镜...
  • 三科

    913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隋代时医学开始分为三科。即医、按摩、咒禁。医科和咒禁科均设有博士二人,按摩科设有按摩师。隋代的针灸教学也统归由医博士来担任,到唐代,针科从医科中独立出来,因而医学分为四科。见四科条。
  • 踝三针

    1109 0001-01-01 《针灸穴位》
    踝三针,组合穴名。由太溪、昆仑、解溪三穴组合而成。太溪位于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昆仑位于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解溪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跟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踝痛扭伤、足下垂。太溪穴和昆仑穴可针1-1.5寸。 名称 踝三针隶属 组合穴位置 太溪位于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昆仑位于外踝高点与跟腱...
  • 哮喘

    1036 2023-11-28 《针灸学-下》
    哮喘 哮喘 哮喘 俗称“吼病”。哮是以呼吸气急,喉间有痰鸣音为特征;喘是以呼吸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因二者在临床上每同时举发,有时在症候上不易截然区分,故合并叙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作,尤以寒冷季节或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 〔病因病机〕 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于肺,阻遏肺气,或体质偏异,嗅及花粉、烟尘...
  • 辩误汗吐下火灸温针逆病脉证并治法(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362 0001-01-01 《伤寒论辩证广注》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擘)蜀漆(三两洗去腥)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成注云。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