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7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小儿痿证

    1015 2023-11-28 《针灸学-下》
    小儿痿证 小儿痿证 小儿痿证,是由感受时邪疫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肢痛,继而出现肢体瘫痪,后期可见肌肉萎缩,关节畸形。 本病多发于1~5 岁幼儿,学龄儿童亦有之。常流行于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也可发生。小儿麻痹后遗证属于本节治疗范围,可参照施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感受风、湿、热邪引起。风热袭肺,耗伤...
  • (拼音J)第十四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15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睊(juān涓)目 病证名。 ①系指目偏视之病证。睊,目侧视貌。《证治准绳·杂病》:双目睛通亦名睊目。详见目偏视条。 ②睊,古义与涓通。《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眦痒而泪出,目眦恒湿故谓之睊目。” 撅骨伤 病名。指人体尾骨因跌打垫撞所伤者。见《伤科补要》卷二。即尾闾骨伤。见尾闾骨伤条。 决 ①...
  • 夹脊穴

    1067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经外穴名。 ①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素问·缪刺论》:“从项数脊椎侠背,疾按之应手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近代诸书多同此说。即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
  • 胃痛

    1054 2023-11-28 《针灸学-下》
    胃痛 胃痛 胃痛 ,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心窝处及其附近部位疼痛为主证。古代文献所称心痛,多指胃痛而言。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病,称为:真心痛,与胃痛不能相混。 本证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等。 〔病因病机〕 感受寒邪,内犯于胃,胃气逆乱;过食生冷,寒积于中,胃气不和;饮食不节,食滞不化,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内郁...
  • 食关穴

    943 0001-01-01 《针灸穴位》
    食关,经外奇穴名。出自《医经小学》。位于上腹部,脐上4寸,正中线旁开1.5寸处(一说位于脐上3寸,正中线旁开1寸),左右计2穴。浅层布有第7、8、9胸神经前支的外侧支和前皮支,深层有第7、8、9胸神经前支的肌支。主治脾胃病、胃痛、噎膈反胃、胃炎、胃痉挛、饮食不化、肠炎等。本穴是穴位诊断消化不良的定性穴。直刺0.5-1寸。 名称 食关穴出...
  • 医史(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3348 0001-01-01 《中医名词词典》
    丛书 是把各种单独着作汇集在一起刻印的一类书籍。医书中最早汇刻丛书的是元.杜思敬的《济生拔萃》(公元1315年),包括金元医家的着作十九种。凡一家或把师徒等所着医书合刻,称为“一家丛书”,如《张氏医通》(公元1695年),包括清.张璐、张登、张倬等三人的着作。至于宋.董汲的董汲医学论着三种,包括《脚气治法总要》,《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旅舍备要方》等(公...
  • 六之灸

    653 0001-01-01 《中医词典k~l~m》
    针灸学术语。灸膈俞、肝俞、脾俞的方法。膈俞、肝俞、脾俞左右共六穴。灸治胃扩张,胃痉挛,胃癌,肠炎,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横膈膜痉挛,喘息,胸膜炎等。见《中国针灸学》。
  •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针灸歌诀名。出《针灸大全》。该歌诀为十首七言韵语,内容按十天干分述各日时子午流注用穴。后记曰:“余今将流注按时定穴,编成歌括十一首,使后之学者易为记诵,临用之时,不待思忖。”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转载,为子午流注配穴法的主要歌诀。
  • (拼音Z)第八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1831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重舌 病证名。出《灵枢·终始》。又名子舌、重舌风、莲花舌。症见舌下血脉肿胀,状似舌下又生小舌,或红或紫,或连贯而生,状如莲花,饮食难下,言语不清,口流清涎,日久溃腐。多由心脾湿热,复感风邪,邪气相搏,循经上结于舌而成。初起宜急泄心脾之热。不能发音者,宜先通关开窍。溃烂者吹锡类散。出血者用炒蒲黄末吹之。外用三棱针刺金津、玉液两穴出血,用淡盐汤漱口,吹冰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