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5 秒,为您找到 273097 个相关结果.
  • 伤寒草根

    413 0001-01-01 《本草百科》
    拼音注音 Shānɡ Hán Cǎo Gēn 出处 《广东中药》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夜香牛 的根 。 药理作用 可作驱虫剂。 功能主治 《广东中药》Ⅱ:"治风毒流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
  • 伤风伤寒

    560 0001-01-01 《辨证玉函》
    伤风与伤寒相似,阴症与阳症宜知。若不辨明,杀人多矣。虽仲景张公有伤寒专门之书,我可不必再传。然而各有不同,正不可不传也。伤寒之异于伤风者,何以辨之?一在感之轻,一则感之重也。伤风者,伤寒之轻者也;伤寒者,伤风之重者也,原无大分别。苟不急治之,则伤风者即变为伤寒矣。盖人之元气最恶外邪。人身一感风邪,则元气必然与邪相战。元气旺者,邪不能深入,不能深入,邪自然留于...
  • 伤寒门

    580 0001-01-01 《得心集医案》
    阳症似阴 吴双龙乃室,得伤寒病,信巫不药,渐至潮热大作,胸前板结,谵语耳聋,数日未食,犹不服药,遂尔神识昏迷,眼翻牙紧。合室惊惶,延余治之。脉得细涩,十指微冷,面色黄白,问之不饮汤水,潮热时有时无,俨然虚极之象。细审此症,寒邪成热为阳,其返成阴候者,古人谓大实有羸状,即此类也。又河间云:郁热蓄盛,神昏厥逆,脉又滞涩,有微细欲绝之象,使投以温药,则不可救矣。盖...
  • 伤寒序

    658 0001-01-01 《医学入门》
    欲识伤寒之义者,先正伤寒之名。《百问》云,冬曰伤寒,春曰温病,夏曰热病,通而言之为伤寒者何哉? 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冬月阳气不密,以致寒邪触犯,其即发而为病者,名曰伤寒;其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感热气而发者,名曰热病。温热虽发于春夏,而其受病之因,隔冬寒毒藏于肌骨,而自里发之,故通而言之为伤寒也。仲景伤寒立论,万世典也;河间温暑补方,三时...
  • 漏底伤寒

    641 0001-01-01 《中医词典k~l~m》
    病名。指伤寒兼见下利甚至泄利不止的疾患。《伤寒全生集》卷一:“若身热面赤,足冷脉沉,下利清谷,身体疼痛,此为阴利寒证,俗呼漏底伤寒,医用四逆加人参、茯苓、白术、肉桂、肉果、砂仁、木通、灯心、升麻。”《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兼证》:“外感证一起,即直肠洞泻,不因攻下而自利者,世俗通称为漏底伤寒。然有协风、协寒、协热、协食之别。”协风者,可用肠风汤加味;协寒者,轻...
  • 《伤寒撮要》

    伤寒著作。四卷。清·王梦祖撰于1799年。王氏以仲景学说为主,在《伤寒论》多种注本的基础上参阅《内经》、《难经》及有关方书等近百种典籍,将其中有关于伤寒者撮其大要编成此书。本书除论述伤寒传经、诊法、六经证治等内容外,主要介绍伤寒多种病证的辨证和治疗。证分124门,选方264首,并记述其主治、功能及变化方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人的有关学术经验。现存多种清刻本...
  • 《伤寒大成》

    652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伤寒丛书。指清·张璐父子所撰的五种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论着,包括:《伤寒缵论》、《伤寒绪论》、《诊宗三昧》(以上系张璐撰),《伤寒舌鉴》(张登撰)、《伤寒兼证析义》(张倬撰)。详见各条。现存多种康熙年间刻本及光绪二十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 伤寒咳嗽

    630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病证名。寒邪外袭皮毛,内入于肺所致的咳嗽。见《症因脉治》卷二。证见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喘咳,脉浮紧或浮数。治宜分时令。寒伤肺,未郁热者,冬月麻黄杏仁汤;若三时恶寒身热咳嗽,前方加石膏、半夏;寒伤肺,郁而变热者,羌防泻白散等方。参见伤寒嗽、咳嗽条。
  • 《伤寒秘要》

    654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伤寒著作。二卷。明·董玹纂定,胡正心参补。首载伤寒约论,次述六经病证,并分述伤寒诸症以及与伤寒有关的症候、病证66则,末附治疗方剂102首及备用效方19首。现有抄本和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