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49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序
1355
0001-01-01
《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
颊车穴
1929
0001-01-01
《针灸穴位》
颊车,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别名曲牙、鬼床、机关、齿牙。属足阳明胃经。位于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按之有凹陷处。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有耳大神经、面神经颊支及下颌缘支分布。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症。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 名称 ...
《中医学》
2035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综合性医书。江苏新医学院编。分上、中、下篇。上篇为中医基础,分述阴阳、脏腑经络、病因、诊法、辨证、治法、药物及方剂;中篇为中医临床,介绍内科、儿科、妇科、外科、伤科、五官科等多种疾病;下篇针灸和新医疗法,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新医疗法、常见疾病治疗、针刺麻醉等。末附药物、方剂、中医病名索引。全书临床部分采用现代医学病名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治法包括验方、...
(拼音S)第二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187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水中金 名词。出《本草原始》。即月经。详该条。 水中病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水症 病证名。因经络不畅,水气停聚,致腹内结块。《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症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腹内,大小便不利所为也。其病腹内有结块(革卯)强,在两胁间膨膨胀满,遍身肿,所以谓之水症。”治宜理气逐水,用木香丸等方。...
络却穴
907
0001-01-01
《针灸穴位》
络却,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强阳、脑盖、反行、胳却、络郄。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有帽状腱膜,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头晕、目视不明、耳鸣。平刺0.3-0.5寸。 名称 络却穴别名 强阳、脑盖、反行、胳却、络郄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太阳...
《中医词典》t~w(全本)
3449
0001-01-01
《中医词典t~w》
拼音T (拼音T)第一篇 屠用仪 清代医家。字羲曜。荆溪(今江苏宜兴)人。诸生。聪颖过人,好吟脉,喜抚琴,尤精医,延请者门庭若市。一产妇,两月后,抱婴儿弃于水中,救归,询之,知其家贫、妇病,无力乳养,并愈其病,且出资相助。着《三疟得心集》。 屠鹏 南宋医家。字时举。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撰《四时治要》一卷,专论时疾、疟痢、吐泻、...
灵光赋(针灸大全)
656
0001-01-01
《针灸大成》
黄帝歧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闭听会间。 两鼻鼽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两足拘挛觅阴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脾俞不动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犊鼻治疗风邪疼,住喘却痛昆仑愈。 ...
(拼音H)第三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428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何孟春 明代官吏。知医。字子元,号燕泉先生,郴州(今属湖南)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尝任兵部尚书、太仆卿、吏部右侍郎等职。平时留心医药,曾辑有《续群书抄方》一书,未见行世。 何梦瑶 清代医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进士,其后尝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因幼时多病,留心医药...
腹结穴
815
0001-01-01
《针灸穴位》
腹结,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腹屈、肠窟、肠结、临窟。属足太阴脾经。位于下腹部,胳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11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11肋间神经。主治腹痛、腹泻、食积、疝气。直刺1-2寸。 名称 腹结穴别名 腹屈、肠窟、肠结、临窟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太...
1..
«
71
72
73
74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