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0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卷二
975
0001-01-01
《针灸聚英》
骑竹马法 治痈疽恶疮发背。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徐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旁更以两人扶定。毋令动摇不稳。却以前量长篾。贴定竹杠竖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此不是穴。却用后取同身寸篾。取两寸平折。 自中横量两头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壮。 根据法量穴。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鬲俞、...
五、儿科
1364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儿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儿科专业初步形成,对儿科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据《唐六典》、《新唐书·百官志》等记载,唐太医署所没医科系下之“少小”,即为儿科,可见,早在公元七世纪初,我国医学分科上即把儿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由国家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随着医学的发展,隋唐医家对儿科诊疗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整理研究工作,出...
(拼音H)第二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078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寒痰 病证名。痰证之一。 ①即冷痰。《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若由外寒而生者,……二日寒痰,即冷痰也。骨痹,四肢不举,气刺痛,无烦热,凝结清冷,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参见冷痰条。 ②指痰病体质,每遇外感寒邪,则发喘咳者,《泰定养生主论》:“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痰唾……” ③指虚痰。《...
(拼音N)第四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441
0001-01-01
《中医词典n~o~p~q》
纳干法 子午流注针法内容之一。指十二经配合十天干,又称纳早法,因天干以甲为首,故名,子午流注针法即按日子所属天干开取某经五输穴。《针灸大全》载有《十二经纳天干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内眦 解剖名称。亦名大眦、眼大头、眼大嘴、眼大睫、(眼)大角。《灵枢·癫狂》:“...
龙颔穴
1034
0001-01-01
《针灸穴位》
龙颔,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龙头。位于胸部,胸骨中线,当胸骨剑突直上1.5寸处,计1穴。由第5、6、7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分布。主治胃脘寒痛、噎膈、呕吐、喘息、胸痛等。平刺0.3-0.5寸。 名称 龙颔穴别名 龙头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胸部,胸骨中线,当胸骨剑突直上...
石关穴
815
0001-01-01
《针灸穴位》
石关,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石阙、石关、石门。属足少阴肾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主治胃痛、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不孕。直刺1-1.5寸。 名称 石关穴别名 石阙、石关、石门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少阴肾经位...
卷之下
886
0001-01-01
《杨敬斋针灸全书》
十二经脉歌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 中行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咳喘渴烦心胸满结 臂之外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变别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连出合谷两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
前神聪穴
1103
0001-01-01
《针灸穴位》
前神聪,经外奇穴名。出自《类经图翼》。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后4寸处,即位于百会穴前1寸,前顶穴后0.5寸处取之,计1穴。分布额神经额支。主治中风、风痫、小儿癫痫、脑贫血、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等。沿皮刺0.2-0.3寸。 名称 前神聪穴出处 《类经图翼》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头顶正中线,前发际后4寸处主治 ...
1..
«
75
76
77
78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