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7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气中穴

    940 0001-01-01 《针灸穴位》
    气中,经外奇穴名。出自《医学纲目》。别名气冲。位于腹中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1.5寸,平脐下1.5寸处,即气海穴两侧1.5寸处,左右计2穴。布有第11肋间神经。主治腹痛、肠鸣、腹胀、腹泻、肠痉挛、妇人血虚、气喘、贫血等。该穴是诊断肠痉挛的定性穴。直刺1-2.5寸。 名称 气中穴别名 气冲出处 《医学纲目》隶属 ...
  • 针刺的得气与补泻(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76 0001-01-01 《中医刺灸》
    得气和候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的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得气的快慢还与体质、气候等有一定的关系。凡患者体质较强,在气候温暖的情况下,针刺容易得气;相反,如患者体质较弱,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针刺就不容易得气。 同是一种得气,《内经》中提出还得分辨是邪气还是正气。如《灵枢·终始》中指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
  • 承筋穴

    794 0001-01-01 《针灸穴位》
    承筋,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腨肠、直肠。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区,腘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主治腰腿拘急、疼痛、痔疾。直刺1-1.5寸。 名称 承筋穴别名 腨肠、直肠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太阳膀胱...
  • (拼音B)第五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4903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暴瘖 病名。又称猝瘖。《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郁冒蒙昧,心痛暴瘖……”指突然失音或声音嘶哑的病证。实者多因感冒风寒,或寒包热邪;虚者多因肺伤津枯。《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
  • 热府穴

    880 0001-01-01 《针灸穴位》
    热府,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1.5寸,与第2、3胸椎棘突之间点平高,左右计2穴。主治马黄黄疸等。直刺0.1-0.2寸。 名称 热府穴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隶属 经外奇穴位置 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1.5寸,与第2、3胸椎棘突之间点平高,左右计2穴主治 马黄...
  • (其他)第五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5210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疡医证治准绳》 外科著作。六卷。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证治准绳·外科》,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本书系汇集整理前代外科著作的一部较系统的著作,为《证治准绳》的第四部分。卷一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等;卷二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三-四分论身体各部的痈疽证治;卷五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
  • 附分穴

    807 0001-01-01 《针灸穴位》
    附分,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在肩胛冈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2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2胸神经后支。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等痹证。斜刺0.5-0.8寸。 名称 附分穴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太阳膀...
  • 腹哀穴

    794 0001-01-01 《针灸穴位》
    腹哀,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肠哀、肠屈。属足太阴脾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在腹内,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等脾胃肠腑病症。直刺1-1.5寸。 名称 腹哀穴别名 肠哀、肠屈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太阴脾经...
  • 中恶

    ①病名。又称客忤、卒忤。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出《肘后备急方》卷一。《证治要诀·中恶》:“中恶之证,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头旋晕倒,昏不知人。即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去。吊死、问丧、入庙、登家,多有此病。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以调气散和平胃散服,名调脉平胃散。”《诸病源候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