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5
秒,为您找到
63387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本草纲目
2805
2023-11-28
《中国历代医籍选介》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著,成书于1578年。 本书系编取《神农本草经》以下诸家本草,历时三十余年,荟粹成书,它总结了明以前的医药经验,成为祖国医学遗产重要文献之一。全书共五十二卷。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即水部二类,火部一类,土部一类,金石部五类,草部十一类,谷部四类,菜...
二、常用辨证方法
647
0001-01-01
《中医儿科学》
儿科常用辨证方法,自钱乙提出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五脏辨证纲领之后,历代不断应用和发展。目前,儿科辨证方法应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淫疫疠辨证、气血痰食辨证等,其中以前三种最为常用。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1592
0001-01-01
《中医儿科学》
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主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呆重视凋理脾胃。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 元代曾世荣编着《活幼口议》《活幼心书》。曾氏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他议证论候翔实,对多种儿科常见病证候分类治法均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归纳惊...
《中医词典》a~b(全本)
5820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拼音A (拼音A)一篇 阿是穴 穴位分类名。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埃 土湿之气所化之云。《素问·气...
三、八廓辨证
1061
2023-11-28
《中医眼科学》
三、八廓辨证 三、八廓辨证 八廓辨证是八廓学说在眼科的具体应用,也是中医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之一。因历史上八廓的定位不一,所以八廓辨证的方法亦不一致。《医宗金鉴》的八廓定位与五轮定位基本一致,所以利用这种八廓定位的辨证方法,实际上与五轮辨证相仿。例如,胞睑在五轮为肉轮,属脾;在八廓为地廓,属胃。所以胞睑疾患可根据全身证候的不同,责之于脾或责之于胃。白睛...
脏腑辨证
1049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诊断学术语。系辨证方法之一。是各种辨证的核心。它以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通过四诊八纲,辨别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第四章 辨证
1016
2023-11-28
《中医外科学》
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第二节 脏腑辨证 第三节 辨肿痛痒脓 第四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节 辨经络部位 第四章 辨证 〔自学时数〕3学时 〔面授时数〕1.5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局部症状的辨证。 2.了解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证的基础,外科学的辨证,有其特点。 疮疡辨证,首辨阴阳,《疡医大全》说:“凡...
明代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499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药物学的迅速发展 明初,药物学发展缓慢,到了后期,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象《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影响深远的著作。据文献记载,明代编写的本草著作不下百种,在药物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巨大进步,是我国药物学史上的重要时期。 (一)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一部被公认为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文化宝库中的一颗...
第一章中医内科的源流与发展
2679
2023-11-28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中医内科的源流与发展 第一节 内科学的发展史 第二节 病因病机学说的发展 一、病因学说的发展 二、病机学说的发展 第三节 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 一、脏腑辨证论治阐发 二、八纲辨证论治阐发 三、气血辨证论治阐发 四、六气辨证论治阐发 第四节 中医内科近代取得的成果 一、中医内科急证辨治 二、肿瘤的辨证论治 三、中医辨证治硬皮病 四...
(拼音B)第五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4895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暴瘖 病名。又称猝瘖。《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郁冒蒙昧,心痛暴瘖……”指突然失音或声音嘶哑的病证。实者多因感冒风寒,或寒包热邪;虚者多因肺伤津枯。《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消风散用姜汁调服,...
1..
«
6
7
8
9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