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4
秒,为您找到
182245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杂病脉法
658
0001-01-01
《医学入门》
以所集杂病为次,《脉诀举要》为主,兼采《正传》、《权舆》权度补之,附温暑内伤。 中风脉浮,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危治痰,风未可疏;浮迟者吉,急疾者殂。 若风废瘫痪,脾缓者不治。《快捷方式》云:风疾脾缓空费力,痨疾心数命难存。 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 阳紧,寒在上焦作吐;阴紧,寒在下焦自利;阴阳俱紧,上下皆受寒...
幼科杂病
607
0001-01-01
《针灸逢源》
(有补遗)胎寒者。胎有寒而下地复感寒。于半日一日内通面皆青如靛染。口不吮乳。四肢必冷。 先有啼声。后复不啼而昏迷者是也。观儿两眼鼻准无黄色。口不吹嘘。定是胎寒。先于向导威灵二穴对拿紧。并将昆仑穴拿紧。其声稍出。即用元宵灯火十五焦断之(法见前)或声不出。亦用此穴。则声必出。乳必吸青色必渐退矣。然此症须防作吐。胎寒者。脏腑皆寒。胃寒不能纳故必吐。用人参(一分)桔...
二、杂病类
619
0001-01-01
《止园医话》
杂病亦有多种,此皆摘录其最常见,及最有经验者。
灵枢杂病篇
614
0001-01-01
《针灸逢源》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KT KT 然腰脊强取足太阳 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肿起貌)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可刺解 冲阳陷谷)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可刺涌泉。太 交信。)厥而腹响响然(寒气滞于脾也)多寒气。腹中谷谷(音斛水谷不分之声也)便溲难。取足太阴。(可刺大都太白三阴交阴陵泉府舍等痿厥为四未束 。乃疾解之日...
《杂病心法要诀》
1093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内科著作。五卷(即《医宗金鉴》卷三十九-四十三)清·吴谦等撰。本书正文以七言歌诀的形式重点论述内科杂病(包括中风、类中风、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的证治。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内容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
一、内科杂病
4017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清代前中期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延续了明代的特点并有所深化。在学术流派及其学术争鸣上,主要是徐大椿、陈修园等医家对明以来温补派学术主张所进行的论争,这种论争进一步促进了内科杂病学术的繁荣。在辨证治理论的运用上,这一时期对瘀证等一些内科杂病的理论认识与经验总结大为深化,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有关内科杂病的综合性医著与专著、专篇也不断丰富,尤其有关内科杂病的专著增...
一、内科杂病
2275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明代是内科杂病学术全面发展并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其特点,一是围绕金元四家与古代医学理论及医疗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所出现的不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争鸣,主要是以薛已、张介宾、赵献可等医家所代表的温补派对刘完素、朱丹溪医学主张所展开的论争,这种学术争鸣对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二,内科杂病学家们在临证上更为重视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使内科杂病辨证沦治水平...
一、内科杂病
1771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内科杂病治疗上的百花齐放 热证治验与辨证论治刘完素以火热立论,故在临证上重视辛凉解表、表里双解、急下存津、清热解毒等治则,在具体运用时,从表里两个方面,提出医疗火热病的一套方法,尤其对使用寒凉药有其独到的经验。这对当时南方和剂局方盛行,惯于习用辛燥温热的时弊,无疑起到纠偏和补其未及的作用,刘完素对内科杂病具有丰富的治验,并时有创见。如他对咳嗽的证治...
《杂病广要》
696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内科著作。三十卷。日本·丹波元坚撰。刊于1853年。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不包括伤寒)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共分外因类、内因类、诸气病、诸血病及脏腑类五类。每类包括若干病证,对于每种病证的名义、病因、脉候、症状、治疗及方药等均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所引文献比较精要准确,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稿本、日本跻寿馆活字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1..
«
6
7
8
9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