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7 秒,为您找到 175642 个相关结果.
  • 环跳穴

    1719 0001-01-01 《针灸穴位》
    环跳,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枢中、髀枢、髌骨、髋骨、分中、髀厌、钚铫、环铫。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直刺2-3寸。 名称 环跳穴别名 枢中...
  • 命门穴

    1419 0001-01-01 《针灸穴位》
    命门,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属累、精宫、竹杖。属督脉。位于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遗精、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小腹冷痛、腹泻。直刺0.5-1寸。 名称 命门...
  • 内庭穴

    1623 0001-01-01 《针灸穴位》
    内庭,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内廷。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趾背神经。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热病、吐酸、腹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名称 内庭穴别名 内廷出处 《灵枢·本输》隶属 足阳...
  • 阳陵泉穴

    1535 0001-01-01 《针灸穴位》
    阳陵泉,经穴名。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别名筋会、阳之陵泉、阳陵。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主治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吞酸、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肩痛。直刺1-1.5寸。 名称 阳陵泉穴别名 筋会、阳之陵泉、阳陵出...
  • 至阳穴

    1255 0001-01-01 《针灸穴位》
    至阳,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肺底。属督脉。位于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7肋间动脉后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7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脊髓。主治黄疸、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向上斜刺0.5-1寸。 名称 至阳穴别名 肺底出处 《针灸甲乙...
  • 太白穴

    1285 0001-01-01 《针灸穴位》
    太白,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位于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在(⻊母)趾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主治肠鸣、腹胀、腹泻、胃痛、便秘、体重节痛。直刺0.5-0.8寸。 名称 太白穴出处 《灵枢·本输》隶属 足太阴脾经位置 位于...
  • 外关穴

    953 0001-01-01 《针灸穴位》
    外关,经穴名。出自《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指总伸肌与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及掌侧神经。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直刺0.5-1寸。 名称 外关穴...
  • 身柱穴

    1082 0001-01-01 《针灸穴位》
    身柱,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三椎。属督脉。位于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在腰背筋膜、棘上軔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3肋间动脉后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脊髓。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腰脊强痛、疔疮发背。向上斜刺0.5-1寸。 名称 身柱穴别名 三椎出处 ...
  • 天枢穴

    1463 0001-01-01 《针灸穴位》
    天枢,经穴名。出自《灵枢·骨度》。别名长溪、长谷、补元。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10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10肋间神经分支,深部为小肠。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直刺1-1.5寸。 名称 天枢穴别名 长溪、长谷、补元出处 ...
  • 大椎穴

    1953 0001-01-01 《针灸穴位》
    大椎,经穴名。出自《素问·骨空论》。别名百劳、上杼、大椎骨。属督脉。位于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和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脊髓。主治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癫狂痫证、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疹、痤疮。向上斜刺0.5-1寸。 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