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31 秒,为您找到 182245 个相关结果.
  • 凡例

    一此书之成专。以辩注仲景伤寒论也。然仲景论伤寒实本素问热病。仲景分六经不出灵枢经脉。故余摘取二篇中文列之伤寒例前为第一卷。使后人尊仲景复知尊轩岐。况仲景当日既成伤寒论。亦自云述不敢云作则知仲景之论实宗内经之旨也。 一内经热论篇。文王太仆注之于先。马玄台广之于后。然其中有未尽合理处。间以鄙意补之。 二王叔和撰次仲景方论书凡十卷。其中如伤寒例六经辩脉证治法。...
  • 卷四十六 方论(二十四)

    2487 0001-01-01 《中国医籍考》
    〔太医局方〕读书后志十三卷 佚 赵希弁曰。上元丰中。诏天下高手医。各以得效秘方进。下太医局验试根据方制药鬻之。仍模本传于世。 〔张氏(耒)治风方〕书录解题一卷 佚 陈振孙曰。张耒文潜所传。凡三十方。东都事略曰。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也。幼颖异为文。从苏辙学。辙见其文爱之。举进士。为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丞。苏轼亦深知之。称其文。召为太学。元 初。为正字。迁着...
  • 一、伤寒的研究、总结与发展

    1759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秦汉及以前的“伤寒”概念几乎是温热病的同义语。它在医学中所占的地位逐渐上升的,所包含的实际内容逐渐扩大,其理论系统也逐步趋向成熟。东汉时期,伤寒的辨证施治体系达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高峰。 《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学说较之《内经》《难经》有了长足进展。由于伤寒热病的猖厥流行,这使当时的医家必须重视时该病的研究。淳于意、华佗等均有关于热病治疗的论述。甘肃武威出土的...
  • 第一节 单基因病的遗传方式(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002 0001-01-01 《医学遗传学基础》
    一、常染色体遗传 单基因涉及单个即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的疾病,可按遗传方式分为下列4种主要类型。 1.由这种致病基因导致的疾病称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据统计,此类遗传病或异常性状已达3711种(1992年)。 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区别在于杂合状态(Aa)时,是否表现出相应的性或遗传病。若杂合子(Aa)能表现出与显性基因A有关的性状或遗传病...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203 2023-11-28 《金匮要略讲解》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概述 条目 半夏厚朴汤方 甘麦大枣汤方 泻心汤方 温经汤方 土瓜根散方 旋覆花汤方 大黄甘遂汤方 抵当汤方 矾石丸方 红蓝花酒方 当归芍药散方 小建中汤方 蛇床子散方 狼牙汤方 膏发煎方 小儿疳虫蚀齿方 小结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自学时数〕8学时 ...
  • (其他)第十一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2995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龙树眼论》 眼科专着。又名《龙树菩萨眼论》。简称《眼论》。一卷(又有三卷本)。撰人佚名。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于《医方类聚》、《医心方》等书中。 《龙砂八家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姜成之编。本书辑录清乾隆,嘉庆年间戚云门、王钟岳、贡一...
  • 脾约

    651 0001-01-01 《中医词典n~o~p~q》
    病名。为脾虚津耗、肠液枯燥所致大便艰涩的病证,亦为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约,有约束之意;脾约者,指脾津耗损,影响大便的排出。成无己注:“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见《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脾约,液枯证也。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
  • 小儿聋哑

    658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病证名。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其中多数是由于在婴幼儿期患病丧失听觉,无从学习语言而成聋哑。先天性者,幼小即两耳失聪,不能语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发惊痫后,六七岁不能语言。”《丹溪心法》:“耳聋皆属于热。”说明聋哑系由热病或发惊后,经络气机阻滞,致窍闭不通,不能闻声所致。经脉循行到耳部的主要有手太阳、手少阳和足少阳三经。《灵枢·经脉》:“手太阳小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