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搜索
注册
登录
搜索
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1
秒,为您找到
182755
个相关结果.
搜书籍
搜文档
搜课程
搜药方
搜药材
卷五
574
0001-01-01
《明医指掌》
脾胃证一 【歌】脾胃相通五谷消,输精脉络裕三焦。当其健运施生化,能食而肥气血饶。四时胃气为根本,脉实弦洪与石毛。一有所伤营运远,从此便觉此身娇。劳形过食中州损,怠惰贪眠面色焦。水不营运生痞胀,食难克化肉潜消。脾胃既病如何疗,要适寒温饮食调。 【论】夫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然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营运不息,生化气血,滋荣脉络,四肢百...
(拼音S)第十八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762
0001-01-01
《中医词典r~s》
《伤寒古方通》 伤寒著作。二卷。清·王子接撰。本书即《绛雪园古方选注》第一部分。王氏将《伤寒论》113方分为和剂、寒剂、温剂、汗剂、吐剂、下剂六大类,然后加以分析注释,方解比较明晰,而且增加了新意。现存光绪上海乐善堂刻本等。 伤寒腹胀 病证名。伤寒病邪传里所致的腹胀。分为热结膀胱腹胀、阳明胃实腹胀、血蓄腹胀。《症因脉治·肿胀总论》:“伤寒腹胀之...
卷第二
804
0001-01-01
《外台秘要》
[卷第二] 伤寒中风方九首 (臣亿等按伤寒论伤寒中风自是两疾,今云伤寒中风非。)病源中风伤寒之状,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发热,鼻鸣干呕此其候也。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即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
黄连汤方
593
0001-01-01
《伤寒论辩证广注》
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去皮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成注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按上云。益胃。则知其人胃气素虚。故其中虽有寒邪之气。不能作郁热也。 琥按上方。乃半夏泻心...
第二十案~第二十九案
1150
0001-01-01
《集思医案》
【二十】内兄梁瑞阶,世医儿科巨擎也,妻马氏患漏下,日投芎归,俱未获效。痰喘咳逆,手足面目微肿,畏寒作呕,无胃,四肢沉重,不能自支,脉细滑。予曰:"此阳虚水寒用事,阳虚阴必走,故漏下"。用大剂真武汤,照古法加羌辛味,以温寒镇水止咳,再加吴萸以治呕,石脂祈艾以固血,一日二服,再用白术二两生姜两浓煎代茶,十余日全愈,或曰:"病在漏下,有形之血当用有形之药以补之,地...
温病本气篇导言
1212
0001-01-01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自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吴鞠通《温病条辨》,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个的气化圆运动,即以形质而论,亦曲折重叠,并无直的中道可行。所谓新感温病如虚。王孟英着《温热经纬》,称仲景有伏气温病之文。仲景伏气温病之文,乃谓伏有何脉,即有何病,乃泛言各种病如此。非专言...
序
1298
0001-01-01
《疫疹一得》
序 瘟疫一症,古无专书,不过微见其意于伤寒书中。世人咸熟读伤寒,以为百病俱不外于六经,讲明伤寒,余症悉可类推。不知瘟疫四时皆有,伤寒惟冬至后间或有之,是伤寒甚少,而瘟疫十居八九。伤寒是寒,瘟疫是热,其感受施治有霄壤之分。若以伤寒方治瘟疫,罔不毙者,此吴又可先生《瘟疫论》所以作也。由是杜清碧、马长公、景松崖、戴天章、熊恁昭诸君继起,宗仰吴氏,各出手眼,推阐发...
1..
«
81
82
83
84
»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