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36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拼音G)第八篇(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4188 0001-01-01 《中医词典e~f~g》
    炅则气泄 意为热则腠理疏松而汗出,阳气随汗外泄。《素问·举痛论》:“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炅中 病证名。系一种内热证。《素问·调经论》:“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王冰注:“气并于阴,则阳气内盛,故为热中。炅,热也。” 滚刺筒 针具名。皮肤针之一。分筒柄和滚筒两部分,筒壁密布短针。使用时,持筒柄将...
  • 禁服第四十八

    (此篇录音资料仅限于提要,其他据《黄帝内经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 禁,秘密之谓,《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我有禁方”,“禁方”即“秘方”也。服,服膺也。《礼记·中庸》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朱熹注云:“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禁服者,言篇中所论皆秘密而可贵,应服膺勿失,因以篇名。篇中首先提出,凡用刺法当先明经脉,而经脉之病变,莫如内...
  • 上八风穴

    1259 0001-01-01 《针灸穴位》
    上八风穴,经外奇穴名。出自《针灸学》。位于足背部,在第1至第5跖趾关节后缘,两跖骨之间,左右计8穴(其中包括肝经太冲、胃经陷谷、胆经地五会等三个经穴)。正当腓神经末支,腓浅神经分支,深部有趾跖侧固有神经。主治头痛、牙痛、胃痛、月经不调、疟疾、足背红肿等。直刺0.5-1寸。 名称 上八风穴出处 《针灸学》隶属 经外奇穴...
  • 第五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698 2023-11-28 《针灸学-中》
    第五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 折针 五、 血肿 六、刺伤脏器 1.创伤性气胸: 2.刺伤心、肝、脾、肾等内脏: 3.刺伤脑、脊髓: 4.刺伤神经干: 〔临床应用〕 第六节针刺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针刺异常情况,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特殊现象,如晕针、 滞针、弯针、断针、创伤性...
  • 八法

    675 0001-01-01 《中医词典a~b》
    ①八种治疗法则。见《医学心悟》。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详各条。八法的实际运用,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已经赅备。 ②八脉八穴的用法,主要指灵龟八法及飞腾八法。出《针灸大全》。 ③下手八法。出《针灸大成》。见该条。
  • 《普济方·针灸》(全本)

    1768 0001-01-01 《普济方·针灸》
    作者:朱梓 朝代:明·永乐四年 年份:公元1406年 卷一 明堂灸经序 夫玄黄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气为人。万物之间最贵,莫不禀阴阳气度。作天地英灵象圆穹。足模浓载。五脏法之五岳。九窍以应九州岛。四肢体彼四时。六腑配乎六律。瞻视同于日月。呼吸犹若风云。气血以类江河。毛发比之草木。虽继体于父母。悉取象于乾坤。贵且若斯。命岂轻也。是以立身...
  • 阳纲穴

    973 0001-01-01 《针灸穴位》
    阳纲,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肠风、痔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0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9、10胸神经后支。主治肠鸣、腹痛、腹泻、黄疽、消渴。斜刺0.5-0.8寸。 名称 阳纲穴别名 肠风、痔俞出处 《针灸甲乙经》隶属 足太阳膀胱...
  • 阳溪穴

    1201 0001-01-01 《针灸穴位》
    阳溪,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中魁。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当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手腕痛。直刺或斜刺0.5-0.8寸。 名称 阳溪穴别名 中魁出处 《灵枢·本输》隶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