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5 秒,为您找到 44704 个相关结果.
  • 卷之七

    1100 0001-01-01 《医学纲目》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灵》〕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针解》云: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上守神。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乎神,客在门。(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 正气也。 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恶知其原。(未睹其疾...
  • 两感证五条

    654 0001-01-01 《伤寒补亡论》
    素问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又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饮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病源曰。水浆不入。不知人。则六日而死。其义甚明。 问曰。素问言不知人。六日死。又言三日其气乃尽。何也。雍...
  • 两感证五条

    素问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又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饮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病源曰.水浆不入.不知人.则六日而死.其义甚明. 问曰.素问言不知人.六日死.又言三日其气乃尽.何也...
  • 下巨虚穴

    1363 0001-01-01 《针灸穴位》
    下巨虚,经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下林、下廉、足下廉、巨虚下廉、巨虚。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主治腹泻、痢疾、小腹痛、下肢痿痹、乳痈。直刺1-1.5寸。 名称 下巨虚穴别名 下林、下廉、足下廉、...
  • 资生经序

    914 0001-01-01 《普济方·针灸》
    铜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膜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血肉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期门。非枳实辈能下。遂至于束手无策。岂不哀哉。近世朱肱庞安常俱为针法。许知可亦谓病当以刺愈。三衢邹握虎。以治法为歌诗韵括。圣贤活人之意。赖以复传。今东嘉王叔权。又取三百六十穴。背...
  • 第一章 经络总论

    785 2023-11-28 《针灸学-上》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它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
  • 1315 0001-01-01 《神应经》
    恭惟我主上殿下之六年也,命礼曹申严医教设针灸专门法,择其精于术者为师,而资性者为弟子,劝励之法甚悉焉。适有日本释良心以《神应经》来献,兼传其本国神医和介氏、丹波氏治痈疽八穴法。其八穴虽未试用《神应经》,其传授远有所自。而所论折量补泻法,皆古贤所未发者,其取穴又多有起发古人所未尽处,其所着穴,皆撮其切要而得效多者,文简而事周,令人披阅昝刻间,证与穴 然在目。 ...
  • 清代前中期中外医药交流

    2506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中朝医药交流 清代中期以前的中朝两国医药交往比较密切。朝鲜李朝景宗王自幼体弱多病,继王位后病情日趋恶化,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亲自派遣太医多人去朝鲜诊治景宗王病,但未能见效,同年十月,朝鲜译官黄夏成回朝鲜,清朝廷惠赠《赤水玄珠》一帙51册,《医学正传》、《万病回春》、《医学入门》等明代著作传去朝鲜以后,《医学正传》早于公元1484年翻刻刊...
  • 难经

    难经 难经 战国·秦越人(世号扁鹊)著。成书年代当在《内经》之后,汉代以前。 书凡一卷,设有八十一难,由于其体例和内容是以设难答疑的形式发挥《内经》的理论问题,故原书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亦称《难经》。内容包括人体生理、解剖、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方面。以条文顺序言之,一至二十二难,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
  • 西方子

    681 0001-01-01 《中医词典x~y》
    元代或其前医学家。其原名佚,撰《西方子明堂灸经》8卷,现有刻本行世。书中只论灸法,不谈针法。其书比《铜人针灸经》于穴位、主治病证及灸法方面,均有较详细论述,但后书未见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