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8 秒,为您找到 265629 个相关结果.
  • 一、诊断的守则和方法

    2206 2023-11-28 《黄帝内经讲解》
    一、诊断的守则和方法 (一)诊法纲要 (二)四诊合参 (三)揆度四时 一、诊断的守则和方法 (一)诊法纲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审清浊而知部分(2);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3);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4);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5)。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诊...
  • 卷六

    878 0001-01-01 《疡医大全》
    [卷六] 论辨纯阳疮疡法 纯阳初起必肿,更兼身热有微寒,顶如尖字高凸起,肿似弯弓根有盘;七日之间多痛,二七之期脓渐漫,动息自宁食知味,二便调匀无泻干,肿消脓溃精神爽,腐脱新生气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恶全无半点干,痛随脓减,肿退肌宽,此属纯阳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全安。(《正宗》)初起,顶高根活,色赤发热,肿疼痛,日渐高肿者顺。已成,痛,皮薄光亮,饮食如常,二便...
  • 寿夭刚柔第六 法律

    1162 0001-01-01 《灵枢经》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
  • 寿夭刚柔第六

    1124 0001-01-01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
  • 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1186 0001-01-01 《内经评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
  •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783 0001-01-01 《类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五行精气,成象于天,则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于地,则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八节之纪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里分。纪,考记也。里,道里也。)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干知大始,坤作成物,阳以化气,阴以成形,阴阳合德,变化见矣,故天地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阳升阴降也。)是...
  • 卷之上

    900 0001-01-01 《丹溪手镜》
      评脉(一)   凡男女当以左手尺脉常弱,右手尺脉常盛,为平。   脉诸按之不鼓为虚寒。   脉诸搏手,为寒凉或寒药致之。   脉两手相似,而右为甚,或责胃虚。   脉少有力,胜则似止,元气不及。   脉诸短为虚,诸大为虚。   脉涩而盛大,外怕寒,证名寒中。注云:寒留于血脉涩,故大也。   脉涩与弦而大,按之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脉...
  • 第二节 中医学对传染病的病机认识

    2976 2023-11-28 《温病条辨讲解》
    第二节 中医学对传染病的病机认识 第二节 中医学对传染病的病机认识 中医学对于传染病病机的认识,一般大致均从邪气性质与传入途径的关系,邪气性质与临床表现及疾病定位的关系,邪入深浅与正气强弱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关于邪气性质与传入途径的关系问题 关于“邪气”的性质。《内经》主要是以阴阳来对邪气的性质进行分类,即“阳邪”和“阴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