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5 秒,为您找到 92012 个相关结果.
  • 《医学编》

    1002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综合性医书。二卷。清·曾懿撰。刊于1906年。作者鉴于当时世医对伤寒、温病分辨不清,以致误治甚多,故着重将伤寒、温病的病情及治法予以明辨。卷一伤寒、温病证治,主要参考《伤寒论》和《温病条辨》。卷二为内科杂症、五官科、妇、儿、外科等多种病证治法,并集有作者验方、古方、时方,及民间简易方。本书现有清光绪刻本,后本书收入《古欢室医书三种》中。
  • 冻疮

    1588 2023-11-28 《中医儿科学》
    冻疮 冻疮 冻疮又名“冻烂疮”,是指肌肤被寒邪侵袭所发生的一种外科病。临床以局部皮肤红肿痒痛、僵硬开裂,甚则溃烂为主要特征。本病一般生于手、足、耳、鼻等部位,多发于冬季,温暖季节好转,每至冬寒,旧患易于复发。本病主要由寒冷侵袭所致。 〔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脆,不耐严寒,若天时寒冷,受冻时间过久,以致气血凝滞,红肿痒痛,久而不愈,则溃烂...
  • 卷十五·厥阴经症 手足厥逆

    937 0001-01-01 《伤寒论纲目》
    【纲】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目】朱肱曰。手足逆冷。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阴阳不相顺接。故手足逆冷也。阳气衰。 阴气盛。阴胜于阳。故阳脉为之逆。不通于手足。所以逆冷也。伤寒热多厥少者。其病当愈。 厥多热少者。其病为进。然...
  • 三仁汤《温病条辨》

    818 2023-11-28 《方剂讲解》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三钱(12克) 正滑石六钱(18克) 白通草三钱(10克) 白蔻仁三钱(10克) 竹叶三钱(10克) 厚朴三钱(9克)生薏苡仁六钱(18克) 半夏五钱(10克) 〔煎服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讲解〕本方源于《温病条辨》一书,为治湿温初起,或暑湿,邪在气...
  • 内科

    5251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在近代百余年动荡的社会环境里,中医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医疗实践又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近代中国传染病流行猖獗,中医中药治疗热病(包括喉、痧、痘、麻等)有很好的疗效。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仲景的伤寒学说和清代的温病学说。而且近代医家趋于从临证实际出发,吸收经方、时方之长,融合伤寒温病学说;此外,临证各科之间相互渗透明显,如在外伤...
  • 第二节 变证先兆特点

    648 0001-01-01 《中医疾病预测》
    疾病在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往往都有其先兆显露,注意捕捉这些“发露”,有利于及早控制疾病的传变和扭转病势的不利倾向。 张仲景十分注意变证征兆,在《伤寒论》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以脉静或数急作为传与不传的标志(4条),又以无大热而躁烦视为阳证转为阴证之信号(269号)。此外,《温病条辨》对内伤杂病都有许多变证先兆的论述,如心烦口渴是寒证向热证转化的信号,而畏...
  • 椒梅汤

    751 0001-01-01 《中药方剂》
    《万病回春》卷五:椒梅汤 处方 乌梅 花椒 槟榔 枳实 木香(另研)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肉桂 厚朴 干姜 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杀虫止痛。治虫痛,时痛时止,面白唇红,舌有白点。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 《万病回春》卷五 《温病条辨...
  • 暑温 伏暑

    1320 2023-11-28 《温病条辨讲解》
    暑温 伏暑 暑温 伏暑 〔讲解 〕 暑温和伏暑,在性质上均为暑兼湿热,其发病在夏季者谓之暑温,过夏而发者谓之伏暑。吴鞠通谓:“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所以中下焦不再分列,合在一起讨论。 三八、脉洪滑(1),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2),舌上黄滑苔(3),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
  • 太阴篇(霍乱附)(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817 0001-01-01 《伤寒溯源集》
    太阴证治第十七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此总叙太阴之见症。言太阴经受病。必见腹满而吐等证也。然非谓诸证皆具。方为太阴也。以后凡称太阴病。必见此等症者。乃为太阴病也。夫太阴者。盛阴也。为东北之艮土。得先天坎中未经生化之阳气而生者。地之纯阴象焉。以地居天之中。先天来复之阳。生于黄泉之下。透地而发生万物。盖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