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7 秒,为您找到 182755 个相关结果.
  • 真武汤方

    (正解见中卷少阴病中)琥按上汤。本治少阴病。肾气虚寒。不能制水之证。其治太阳病。汗出。仍发热。心下悸云云者。此不过借以兼主也。夫心下悸。非水气上逆之比。乃阳虚而心气不安。方中用苓术姜附以补里虚。助真阳。保惊悸。其用芍药者。谓能挟术附以敛阳虚之汗。盖汗敛而热自衰也。人身之阳主气。为火。火之源。本于心。下通于肾。肾属水。 水中有火。阳虚。则火离其根。故外发热。...
  • 《通俗伤寒论》

    伤寒著作。十二卷。清·俞根初原著。本书融合古今有关论着,结合作者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证治较详。既能发皇仲景本意,又能融汇历代医家精辟之论。每能给读者以启发。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近人曹炳章又补其缺漏,徐荣斋复予重订,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
  • 卷十七

    975 0001-01-01 《御纂医宗金鉴》
    [子部,医家类,御纂医宗金鉴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七 订正伤寒论注目录 正误 存疑 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三隂三阳经衇图注 伤寒刺灸等穴图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七目録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医宗金鉴卷十七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正误存疑篇 仲景伤寒论篇篇可法但成于汉末传写多讹错简亦复不少如论中下利呕逆用十枣汤峻剂攻之阳重衂...
  • 辩少阴病脉证并治法(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扰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成注云。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子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 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 琥按上方。乃治足少阴肾水不足。手少阴心火有...
  • 卷八

    770 0001-01-01 《寿世保元》
     儿科总论 小儿形色论 夫小儿半周两岁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 十岁为稚子矣。小儿半岁之间有病。当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轻手满额按之。儿头在左用右手。在右用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名指为下。若三指俱热。主感受风邪。 鼻塞气粗。发热咳嗽。若三指俱冷。主外感内伤。发热吐泻。若食中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指...
  • 卷五

    865 0001-01-01 《女科经纶》
      产后证上   临产将息之法   《妇人良方》曰:妊娠至临月,当安神定虑,时常步履,不可多睡饱食,过饮酒醴杂药。欲产时,不可多人喧哄怆惶。若见浆水,腰间痛甚,是胎已离经,方用药催生坐草,不可早服催生药早坐草,慎之。   临产调护用药之法   薛立斋曰:欲产时,觉腹内转动,即当正身仰卧,待儿转身向下,时作痛,试捏产母手中指中节或本节跳动,方临盆即产。...
  • 卷四十三

    [子部,医家类,证治准绳 钦定四库全书 证治凖绳卷四十三 明 王肯堂 撰 伤寒 阳明病 循衣摸牀 渴 呕 乾呕 循衣摸牀危恶之候也有二证其一由太阳中风以火劫汗因成坏病捻衣摸牀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其一由阳明里热之极循衣摸牀脉弦者生濇者死 太阳中风以火发汗邪风被火两阳相薰其身发黄阳盛则欲劫隂虚则小便难但头汗出口乾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
  • 凡例

    663 0001-01-01 《伤寒论集注》
    凡例 一《伤寒》,原名《卒病论》。其新旧刊本,正文中有增一字者,有减一字者,有文法虚字各别者,有句语读法不同者,有一节分为二三节者,有重出不作衍文者,今悉详确校正,当以兹刻为定本。夫垂世之书,理宜画一,犹四书五经,不容稍殊一字也。 《伤寒》,系王叔和编次,以仲祖“辨脉平脉”为卷一,叔和序例,合本论痉湿喝,复截太阳三十条为卷二。夫叔和序例,自称热病证候,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