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45 秒,为您找到 182245 个相关结果.
  •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清•喻昌(字嘉言)著。约成书于1658年。 本书六卷。卷一,叙述口诊之法律及《内经》、《伤寒》之证治法则。卷二至卷六,以六淫及杂证为纲,分为中寒、中风、热暑湿三气,秋燥及疟疾、痢疾诸门,分别阐述其证治。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理及其演变,次论法,再次言律。喻氏自谓“法者,治疗之术,运用之机;律者,道医者之失,而判定其罪,如折狱然”...
  • 茯苓杏仁甘草汤

    1468 0001-01-01 《中药方剂》
    《金匮》卷上:茯苓杏仁甘草汤 别名 茯苓汤、茯苓杏仁汤 处方 茯苓3两,杏仁50,甘草1两。 功能主治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湿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眩重疼,妄言多汗,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用法用量 茯苓汤(《千金》卷十三)、茯苓杏仁汤(《杏苑》卷三)。 各家论述 《沈注金匮要略》:...
  • 东垣丹溪治病方论

    531 0001-01-01 《明医杂着》
    东垣、丹溪治病,多自制方,盖二公深明本草药性,洞究《内经》处方要法,故能自制。自宋以来,《局方》盛行,人皆遵用,不敢轻率自为。《局方》论症治病,虽多差谬,丹溪曾辨论之,然方皆名医所制,其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多寡之法则不瘥也。近见东垣、丹溪之书大行,世医见其不用古方,也率皆效颦,治病辄自制方,然药性不明,处方之法莫究,卤莽乱杂,反致生无甚有变症多端,遂难识...
  • 凡例

    1417 0001-01-01 《外科全生集》
    ─痈与疽之治,截然两途。世人以痈疽连呼并治,夫痈疽二字之连呼,即夫妻二字之连呼也。若以痈药治疽,犹以安胎之药服其夫矣。是集以痈疽分别两途,皆识症执方之法;如照法法制,照症用药,救人之功,余不敢分;害人之罪,余当独认。情愿万劫披毛,甘受屠家诛戮。 ─辑是《集》,专论阴虚阳实,认定红白两色,是痈是疽,治即痊愈。所载诸方,皆药到病愈,切勿增减,并勿因贵重之药减轻...
  • 《中医词典》z~其他(全本)

    4625 0001-01-01 《中医词典z~其他》
    拼音Z (拼音Z)第一篇 眦赤烂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眦帷赤烂、目眦溃烂、目眦赤烂。《张氏医通》论述此病因为“……病属心络,甚则火盛水不清而生疮于眦边也。”类今眦部睑缘炎。参见眼弦赤烂条。 眦 也写作眦。 ①人体部位名。指大小眼角。也即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又称大眼角为内眦、大眦;称小眼角为外眦、锐眦。《灵枢·癫狂...
  • 第一节 概述

    601 0001-01-01 《中医疾病预测》
    高热指体温在39℃以上的发热,高热先兆包括外感热病及内伤热病,内伤热病先兆已专列于本书第五十七章发热预兆讨论,本节将专讨论外感热病先兆。高热,中医属正邪相争,表示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高热是外邪入袭的信号,包括六淫、时疫。此外,高热也是许多内科疾病的警号,如恶性肿瘤、白血病、红斑性狼疮、中暑、热射病及某些代谢性疾病、风湿、脑部疾病、输血反映等。 高热也可...
  • 《金匮玉函经》

    816 0001-01-01 《中医词典h~j》
    金匮著作。八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六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与“不可”及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卷七-八共收载方剂11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