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13 秒,为您找到 287096 个相关结果.
  •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705 0001-01-01 《医宗金鉴》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炙)一两麻黄(去节)一两大枣(擘)四枚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注】 此承上条,发明面赤身痒之义也。表阳气虚,故脉浮迟,邪气怫郁,故面...
  •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的内科处理

    857 0001-01-01 《急诊医学》
    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分为一般处理和特殊治疗两大类。 一、一般处理 (一)绝对卧床休息 尽量少搬动病人。一旦发现病人,应当立即在小心、谨慎的护送下,尽早送到医院诊治。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原则上以就地抢救为宜,对脑出血病人来说固然重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尚不满6周者更加重要,搬动前者很可能导致出血破入脑室,后者则可能引发再出血而死亡。 病人如烦躁...
  •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浅析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语,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同为历代医家运用汗法治外感热病之理论根据。然于《内经》原文,诸家意见不尽一致,略析如下: 其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一语,今在“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之后,据文译义,可解为感受于夏天暑气而发热者,症见汗出,烦躁时即喘促气粗,喝喝有声。如邪热伤阴...
  • 清代前中期医学典籍的整理研究(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988 0001-01-01 《中国医学通史》
    一、《内经》 (一)张志聪《素问集注》和《灵枢集注》 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主持编著的《皇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一种影响颇大的《内经》全注本。 张氏集注本的注释水平较高。例如对《阴阳别论》中“二阴二阳发病,善张,心满善气”一句之“心满善气”的解释,王冰理解为“气蓄于上,故心满,下虚上盛,故气泄出”。其他对《内经》很有研究的医家吴昆、...
  • 第二章 清热饮食(当前章节内容组合)

    1904 0001-01-01 《中医饮食营养学》
    清热泻火类 茭白(《本草图经》)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菰的花茎,经茭白黑粉刺激而形成的纺锤形肥大的菌瘿。 【异名】菰首、菰笋、茭瓜。 【性味归经】甘,寒。入肺、脾经。 【功效】清热除烦,催乳。 【应用】 1.产后无乳:茭白15g~30g,通草9g,猪脚煮食。(《湖南药物志》) 2.便秘心胸烦热,高血压:鲜茭白60g,加旱芹菜30g,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