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画
理中汤(《伤寒论》)
组成: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见脘腹冷痛,泄泻,呕吐,腹满不食;或阳虚失血,及小儿慢凉,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证由中焦虚寒而致者。
栀子鼓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 淡豆鼓
功效:清热透表止烦。
主治:外感热病,身热懊𢙐,虚烦不眠,胸脘痞闷等证。
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组成:生栀子 黄柏 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黄疸,发热,小便短赤等证。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组成:鲜石菖蒲 竹沥 炒山栀 竹叶 丹皮 连翘 广郁金 菊花 滑石 牛蒡子 姜汁 玉枢 丹末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化痰。
主治:湿温病,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见身热不甚,胸脘痞闷,时或神昏谵语等。
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组成:川萆薢 益智仁 石菖蒲 乌药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去浊。
主治:膏淋白浊,证见小便频数,混浊不清,白如米泔,积如膏糊。
菟丝子丸(《世医得效方》)
组成:菟丝子 苁蓉 鹿茸 附子 桑嫖蛸 五味子 牡蛎 鸡内金
功效: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主治:肾虚小便多,或小便不禁。
黄土汤(《金匮要略》)
组成:灶心黄土 干地黄 附子 阿胶 白术 黄芩 甘草
功效:温阳健脾,益阴止血。
主治:脾阳不足所致的大便下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等。
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人参 当归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甘草
功效:泻热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里实热结,而气血虚者。
黄连汤(《千金方》)
组成:黄连 黄柏 干姜 当归 阿胶 炙甘草 酸石榴皮
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痢。
主治:赤白痢,久痢不止。
黄芩汤(《伤寒论》)
组成: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
功效:清热燥湿,缓急止痛。
主治:身热口苦,腹痛下痢,舌质红,脉弦数。
黄芪汤(《医部全录》)
组成:黄芪 生地 麦冬 瓜蒌根(天花粉) 茯苓 五味子 炙甘草
功效:补气生津止渴。
主治:消渴。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组成:黄芩 滑石 通草 白蔻仁 猪苓 大腹皮 茯苓皮
功效:清热化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湿热并重,证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等。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组成:黄连 黄芩 阿胶 白芍 鸡子黄
功效:滋阴降火,除烦安神。
主治:阴虚火旺,心中烦热,失眠;或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液亏损,虚烦不得眠;以及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衄失血等证。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热盛,证见大热烦扰,口干咽燥,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以及外科痈肿疔毒等。
黄芪桂技五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 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枣
功效:益气温经,活血利痹。
主治:血痹证,证见身体不仁,如风痹者。
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温热经纬》)
组成:黄连 橘皮 半夏 竹茹
功效:清热燥湿,降逆止呕。
主治:胃热呕哕。
控涎丹(《三因方》)
组成:甘遂 大戟 白芥子(淡姜汤下)
功效:祛痰逐饮。
主治:悬饮、水肿;咳呛而痰涎壅盛者;瘰疬、痰核、阴疽等证。
救逆汤(《伤寒论》之桂枝去桂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的简称)
组成:桂枝 炙甘草 生姜 牡蛎 龙骨 大枣 蜀漆
功效:温阳救逆。
主治: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卧起不安者。
蛇床子散(《金匮要略》)
组成:蛇床子 白粉
功效:杀虫止痒。
主治:妇人阴痒带下。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银花 连翘 薄荷 桔梗 荆芥穗 淡竹叶 生甘草 淡豆豉 牛蒡子 芦根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证见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口渴或兼见咳嗽咽喉肿痛,脉浮数等。
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泽泻 茯苓 猪苓 滑石 阿胶
功效:滋阴利水。
主治: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见心烦不眠,或兼咳嗽、呕吐等。亦治淋疾尿血。
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 半夏 生姜 人参 代赭石 甘草 大枣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反胃呕吐,吐涎沫等。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身疼头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 大黄 厚朴 枳实 杏仁 芍药
功效:润肠通便,消痞除满。
主治:肠胃燥热,大便硬,小便数。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组成:麻黄 杏仁 薏苡仁 甘草
功效:发汗祛湿。
主治: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风湿,证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而剧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 细辛 附子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脉反沉者。
清肠饮(《疡医大全》)
组成:银花 地榆 麦冬 玄参 薏苡仁 黄芩 当归 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消痈。
主治:肠痈。
清肺汤(《医宗金鉴》)
组成:麦冬 天冬 知母 贝母 黄芩 桑皮 橘红 甘草
功效:清火润燥,止咳化痰。
主治:热痰咳嗽,痰不易咯,苔干白或黄燥。
清胃汤(《医宗金鉴》)
组成:石膏 黄连 生地 丹皮 黄芩 升麻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消肿。
主治:胃中实火上炎,牙缝出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
清骨散(《证治准绳》)
组成:银柴胡 胡黄连 地骨皮 青蒿 秦艽 知母 鳖甲 甘草
功效: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虚劳骨蒸,或热日久不退,证见唇红颧赤,形瘦盗汗等。
清络饮(《温病条辨》)
组成:鲜银花 鲜扁豆花 丝瓜皮 鲜荷叶边 鮮竹叶心 西瓜翠衣
功效:解暑清肺。
主治: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或暑温病经发汗后余邪未解,证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等。
清宫汤(《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心 连心麦冬 莲子心 连翘心 竹叶卷心 犀角尖
功效:清心热,养阴液。
主治:温热病,邪热初入营分,证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组成:黄芩 胆南星 枳实 陈皮 杏仁 瓜蒌仁 茯苓 半夏(姜汁为丸)
功效:清热化痰,下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证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膈痞满,甚则气急呕恶等。
清热保津法附方(《时病论》)
组成:鲜生地 鲜石斛 天花粉 麦冬 连翘 参叶
功效:清热,养阴,生津。
主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等。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组成:生石膏 小生地 鲜竹叶 栀子 桔梗 赤芍 犀角 丹皮 玄参 知母 黄连 黄芩 连翘 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养阴。
主治:温热病,肺胃热毒壅盛,气血两燔,证见大热烦躁,渴饮干呕,头痛却劈,昏狂谵语;或有吐衄斑疹;或惊厥并见,舌绛唇焦,脉洪数等。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组成:杏仁 石膏 麦冬 桑叶 人参 麻仁 阿胶 枇杷叶 甘草
功效: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证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芮 党参 苍术 麦冬 葛根 六曲 泽泻 白术 黄柏 青皮 当归 陈皮 五味子 升麻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效:清暑益气,保肺生津,健脾燥湿。
主治:体质素弱,感受暑湿,头痛身热,微感形寒,口渴自汗,食少腹胀,气短声微,小便黄赤,大便溏薄,脉虚,苔薄腻。
羚羊角散(《和剂局方》)
组成:羚羊角 决明子 黄芩 龙胆草 升麻 甘草 车前子 栀子仁
功效:清肝明目,泻火解毒。
主治:大人小儿一切风热毒。上攻眼目,暴发赤肿;或生疮疼痛,隐涩羞明。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 霜桑叶 双钩藤 滁菊花 鲜生地 京贝母 生白芍 生甘草 淡竹茹 茯神木
功效:凉肝息风,増液舒筋。
主治:热病邪传厥阴,壮热神昏,烦闷躁扰,手足搐搦,发为痉厥。
续断丸(《扶寿精方》)
组成:续断 杜仲 牛膝 萆薢 木瓜 破故纸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湿除痹。
主治:腰痛并脚痠腿软。
续随子丸(《圣济总录》)
组成:续随子 轻粉 青黛(糯米饭粘合成丸)
功效:逐水消癥。
主治:积聚癥块及涎积等。
接骨散(新方)
组成:乳香 没药 自然铜 血竭 土鳖虫 续断 当归 红花 骨碎补 木香
功效:活血祛瘀,续骨疗伤。
主治:跌打损伤,筋伤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