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精草合剂源于陕西中医学院(现陕西中医药大学)韩天佑《用谷精草合剂治疗鼻渊简介》一文(《新中医》杂志1974年第1期),药物组成为:谷精草、蔓荆子、草决明、菊花、青葙子、密蒙花、夜明砂、金蝉花(或蝉蜕)、钩藤、木贼草、辛夷花、白芷、防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发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用于治疗鼻渊、头痛、鼾症、咳嗽和小儿抽动症等,疗效确切,可资借鉴。
鼻渊
适应证:素有肝胆热盛,又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引起的鼻塞、流黄涕,头痛、头懵,口苦或口有异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
头痛
适应证:肝经风热上扰引起的头痛、头懵,口苦口干,大便时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临证加减:偏侧头痛者,加柴胡;后项痛者,加葛根;巅顶痛者加蒿本、吴茱萸;胸闷胁胀者,加柴胡、炒枳实、白芍以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大便秘结者,加瓜蒌仁、郁李仁、火麻仁以润肠通便;失眠多梦者,加制远志、炒酸枣仁、夜交藤以养血安神。
鼾症
适应证:素体痰湿偏盛,肝经风热上扰引起的鼾症。以夜眠打鼾,鼻塞,常用口呼吸,时有头昏头痛,大便正常,或见乳蛾,舌质红,苔薄黄,脉浮为主症。
临证加减:头昏头痛,身体肥胖者,加荷叶、苍术、升麻为清震汤,以清热燥湿,升清解毒;胸闷痰多者,加紫苏子、葶苈子、冬瓜子以泻肺化痰,理气宽胸;痰热内盛,舌苔黄腻者,加桑白皮、蒲公英、桔梗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鼻塞明显者,加麻黄、苍耳子以宣通鼻窍;经常口疮,属湿热内蕴者,合甘草泻心汤以清热燥湿解毒;烦躁失眠者,加炒酸枣仁、淮小麦、大枣以宁心除烦,养心安神。
咳嗽
适应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为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或变应性鼻炎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证属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木火刑金,痰热蕴肺,以鼻塞、咽中有黄痰、晨起及刚入睡时咳吐黄黏痰、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症。
方药特点:谷精草合剂基本方疏风散热、解痉止咳。黄芩、桑白皮清热解毒,泻肺止咳;桔梗宣肺理气,化痰止咳;浙贝母清热化痰,解毒散结;防风疏风止咳,且有抗过敏作用。诸药共奏疏风散热、清肺化痰、益气固表之功。
临证加减:若平时易感冒,咳嗽咯痰遇风冷加重者,可合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胸闷痰多,舌苔厚腻者,加芦根、冬瓜子、薏苡仁以化痰降浊;痰热内盛者,可合麻杏甘石汤清热泻肺,化痰止咳;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玄参以清热泻火,解毒利咽;皮肤湿疹者,加土茯苓、紫草、徐长卿以祛风清热,除湿止痒。
小儿抽动症
适应证:肝经风热,筋失濡养引起的小儿抽动症。主症为不自主地眨眼、挤眉、张口、弄舌、舔唇、耸肩、清嗓子,心烦少寐,注意力不集中,或胸闷、善太息,或阵发性腹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方药特点:谷精草合剂基本方凉肝息风、镇惊止抽;葛根升发津液,濡润筋脉;白芍柔肝舒筋,缓急止痛;淮小麦、大枣、甘草为《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汤,能甘润缓急,养心安神,正如《素问·法时论》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诸药共奏清热凉肝、息风止惊、缓急止痛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