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感冒
呼吸内科
胃肠病
神经疾病
心脑血管
口腔科
咽喉疾病
鼻炎
眼部疾病
耳部疾病
糖尿病
贫血
中暑
民间偏方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治秋燥咳嗽 秋燥鼻炎 秋季感冒
秋燥咳嗽:秋梨1个,桑叶12克,川贝母10克,百部9克,蜂蜜适量,水煎服。秋燥所致发热头痛、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桑叶lO克,杏仁 lO克,淡豆豉10克,栀子6克,梨皮 12克,Jl I贝10克,北沙参10克,甘草 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秋季感冒口鼻干燥:梨1个,薄荷 6克,苏叶10克,先将薄荷、苏叶两味浸泡15分钟后,再煎15分钟,把梨切碎放入继续煎5分钟。温服,每日1次。秋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患“热伤风” 吃茅姜粥
患热伤风,可出现头痛、咽喉痛、流鼻 涕、咳嗽吐黏痰或低烧等症状,吃茅姜粥可 以治疗。做法:先将白茅根30克煎取药汁, 去渣,加入粳米60克煮粥,待粥将成时,再 加生姜3片,稍煮沸即可,如需发汗者宜热 服。 左立光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中医五法帮你躲开秋季感冒
又到秋高气爽时,我国很多地方日夜温差逐渐拉大,天气也开始慢慢转凉,天凉秋燥,这个时候,流感、咽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病症都来了。人们常用“多事之秋”来形容秋日对人身的影响。中医可以为我们躲避感冒找到应对办法。 1.每天早晨洗脸时,顺便将冷水轻轻吸入鼻腔进行清洗。 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增强鼻黏膜对冷空气适应能力。也可用手指揉按鼻旁迎香穴1~3分钟,或用两食指擦鼻梁两侧,使之发热,促进鼻腔的血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 ( 1860—1939) ,字涤凡,亦称涤凡道 人,晚号 “咸丰遗民” ,江苏阜宁人。其先祖从安 徽歙县迁至江苏,累世业医。奉仙公幼年习儒,资 质敏慧,读书善悟,四书、五经通达淳熟。中年以 后,因当时该县及邻近诸县 ( 包括宿迁、盱眙、 涟水、泗阳等县) 均有疫病流行,经其救治,屡 起沉疴。余奉仙一生长于内科杂病、伤寒、温病诊 疗,尤其在诊治疫证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1 ] 。其治 疗瘟疫的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自煎药液蒸汽熏脚 药浴疗法治风寒感冒
方一 生麻黄70克,荆芥、防风、葛根、桑叶、菊花、桑白皮、桂枝各50克,黄芩、细辛各25克。先将上述药物放到锅里,加入1500毫升水,煎煮20分钟后,将煎液倒进盆里余下的药渣加水继续煎煮。先用首煎药液蒸汽熏脚,等温度合适后再泡脚,为保持药水温度可以随时加入二煎药液,每次20-30分钟,若药液能没过小腿更好。药液可重复使用,只需加热即可。方二 食盐100克,生姜70克。将食盐和生姜放入锅内,加水煮沸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春季预防感冒
人们常说“三月的天,小孩的脸”。春天时冷时热的天气很容易使人罹患呼吸道疾病。中医有句话叫“肺为娇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意思是,肺娇弱,一旦有细菌和其他外来物质入侵,它是最容易受伤的器官。陕西省中医医院曹利平主任医师建议读者,春季预防感冒,首先要学会合理地调理肺脏,让它变得强壮起来。调查:气温无常致肺部受伤肺处于人体胸中最高的位置。中医把肺为形容骋华盖,意思是,它像雨伞一样,每天都在替其他器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夏季防治热伤风中医调理全功略
夏季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热伤风。热伤风的发热和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不但不好,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热伤风的内因,包括身体内热,消耗过大、天气热睡不好觉、活动太少等。外因包括冲凉水、空调温度过低、睡觉不盖被子、长时间吹风扇等。症状主要是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为梅兰芳提供护嗓良药 为梅兰芳治感冒
梅兰芳先生是近代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大影响的京剧大师,生前与多位知名中医大师交往深厚,留下了许多故事。乐镜宇:为梅兰芳治感冒上世纪20年代,奉系军阀头目之一张宗昌曾任山东督办兼省长,其间有过许多荒唐的故事,但以传统观念来看,张宗昌算得上是个孝子。1927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他为父亲祝寿时,专程请了梅兰芳先生演出。因时值寒冬,当时交通、取暖条件又差,梅兰芳及数位演出人员都得了伤风感冒,嗓音沙哑影响演出。张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小儿感冒后出汗较多 方药治则
小儿易感出汗方小儿感冒后出汗较多,与体质虚弱、卫外功能失调有关,常表现为时时汗出,以头颈部多见。治则:益气固表,和营敛汗。方药组成:黄芪10克,炒白术5克,防风3克,白芍5克,桂枝3克,浮小麦5克,炙甘草3克。水煎2次混合,分2次温服。功效:益气固表,补脾实卫,和营敛汗。调护:小儿除了穿衣或盖被过多引起多汗外,与饮食也有直接的关系。肥甘厚味、麻辣膨化食品均可产生高热量,机体因虚弱不能及时代谢出去,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药膳治小儿风寒感冒
姜糖茶功效: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适用于小 儿感冒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口不渴。材料:生姜10克,红糖15克。用法:将老生姜洗净、切丝,放人大茶杯内,冲人滚开水,盖上杯盖泡10分钟以上,加入红糖调味。趁温热一次服完,服后卧床盖被取微汗。葱白粥功效: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束表而致的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体痛等症。材料:粳米30~50克,葱白3寸长3 段。用法:用粳米煮粥,临起锅时放入葱白,不拘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治外感风热方
方药:金银花20克,黄芩、桔梗各10克,荆芥8克,山豆根、生甘草各4克。加减:若发高热者,加板蓝根15克,生石膏30克;咳嗽,痰黄者,加前胡、杏仁各10克;扁桃体肿大者,加射干10克,岗梅根3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病重者每日服2剂,分4次服。功效:清热解毒,宣肺利咽。主治:外感风热,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扁桃体肿大疼痛,口渴,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疗效:治疗100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思考吴又可的温疫证治
吴又可个性鲜明 , 《温疫论》 不同凡响。讲到中医 外感热病治疗的历史, 特别是温疫、 温病的证治, 吴又 可其人其书不可能不提。吴又可的 《温疫论》 有论也有 治, 一般我们对论的关注和肯定较多, 本文主要着眼于 书中叙述的临床证治。《温疫论》 成书于 1642 年秋(根据吴又可的自序), 当时正值华北地区鼠疫流行, 也许尚未达到高峰, 但书 的序文中提到 1641 年已有瘟疫流行 :“崇祯辛巳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1..
«
62
63
64
65
»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