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节 解毒化痰清热安中立法

□ 李辉 王永欣 石家庄世舜中医肿瘤医院去年12月份以来,我国南北方多个省份进入流感季节性高峰,且流感病确诊住院和死亡病例数也有所上升,暴发疫情报告数远高于去年同期。西医治疗方案以抗病毒为主,其中以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为代表,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中医以轻症、重症以及恢复期制定不同辨证论治方案。现分享张士舜治疗多系统萎缩合并流感医案一则。郑某,男,67岁,2018年1月10日初诊。患者因进行性周身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解码《伤寒论》六经之温病法度

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自序曰: “仲景 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 。 梁代陶弘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亦说: “外感天行, 经方之 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机, 依此诸方, 撰为《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 后学咸尊奉之” 。 宋 版《伤寒论》序也有 “仲景本伊尹之法, 伊尹本神农 之经” 的记载。 由此可知仲景《伤寒杂病论》 之方证 和内容之直接来源是《汤液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基于秦汉医学浅述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是一种由流感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分为甲( A) 、乙 ( B) 、丙( C) 三型,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 人的接触和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秋冬季是流感 的高发季。据统计,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 10% ~ 30%,其流行病学特点是: 突然暴发,迅速蔓延, 播及面广 [1 ] 。临床表现多以突然发生的高热恶寒、 乏力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基于明清医学浅述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辨治

流行性感冒( 以下简称 “流感” ) 是由流感病毒 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严重 时可危及生命。中医学虽无 “流感病”的记载, 但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与流感病症状相似的诊治资 料,多为各种急性传染病初起的共同症状,虽不 能认为全为流感,但是确对中医辨治流感病起到 一定的指导作用。明清时期也是疫病包括流感病 的高发期,这一时期的医家在总结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明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基于不同辨证体系的流行性感冒中医病机探讨

流行性感冒( 以下简称 “流感” ) 是流感病毒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 播速 度 快 的 特 点。流 感 病 毒 是 正 黏 病 毒 科 ( Orthomyxoviridae) 的 代 表 种,分 为 甲 ( A) 、乙 ( B) 、丙( C) 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经常发生抗原 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快,易发生大范围流 行,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主。临床以突然 起病,高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2017—2018年冬春季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防治简

流行性感冒( 以下简称 “流感” ) 是由流感病毒 感染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有一定的潜伏期,且会突然发生,迅速加重,是 地球上分布最广、历史最长的一种传染病,曾多 次引起全球范围的暴发,致使全球发病率及死亡 率大幅上升 [1 ] ,导致沉重的医疗负担。流感病毒 为正黏液病毒科病毒,根据其核衣壳蛋白( NP) 抗 原性的不同,可分为甲( A) 、乙( B) 、丙( C) 三 型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流感 中医称之为时行疫疠 病案两则

流感,中医称之为时行疫疠,为因时令之大气变动所发生之病,故发病症状相似,传变有规律;而病虽因于时气,而病实成于本气,故发病与个体的易感性相关。此次流感患者初起症状多表现为口干口苦,发热,下午热甚,咽部不利,咳嗽,无痰或少痰,咳痰不利,甚者可闻及喉间痰响而痰黏咳不出。且多数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仍缠绵不愈,或热退、咳嗽缓解后仍表现为口干口苦,乏力明显,不思饮食,咽部不利,甚者有胸闷、呼吸气紧症状。在诊治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曹炳章秋瘟学术经验探析

曹炳章 ( 1878—1956) ,字赤电,浙江鄞县 人,近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曹炳章临证五十余载, 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疑难危症,经治多效。关于 秋瘟一病,曹炳章著有 《秋瘟证治要略》 ,此书针 对1918 年秋所流行的瘟疫而撰。曹炳章云 : “大抵 前贤著书,原为救当时之偏,假如治湿疫之书已 多,今年适患热疫时,著热疫之书,以补其不备, 倘如明年春夏多雨,夏患湿疫,则吴又可之法,犹 可采用,今年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伤寒”的诠释

“伤寒”概念演变考中医特定的名词术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 书籍中蕴含着不同的含义。经典中的“伤寒” 在临床实 际中随俗而变 , “伤寒” 的概念不断变化, 渐趋宽泛, 伤 寒的内容不断扩充, 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 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中医学理论的发生往往呈现演进 式。本论文将分析和探讨临床疾病的实际情况与中医 治疗之间怎样彼此渗透与呼应的。比如疾病本身会发 生变化, 临床的疾病谱会发生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伤寒论》法方禁例与医源性变证的防范

中医药学独特的辨证施治之法、方药之有效性 日益受到临床医生与患者的肯定,但临床注重疗效 的同时,更需提醒医者,临证立法遣方更需注重其 安全性 。 《伤寒论》乃集古代医学大成之作,其 理、法、方、药俱全,系统地阐述了内科杂病的辨 证论治方法,并且以其独到的经验,对小柴胡汤、 桂枝汤等临床常用方剂以及八法中下法、汗法等治 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归纳出其临床禁忌,强调应尽 量避免医源性变证的发生,对后世医家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外感热病学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 由 《黄帝内经 》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1 ] ” 和 《难经》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 病 [2 ] ” 的寒温合论, 到以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正式创立 为标志的寒温分论, 历经千百余年, 为后世留下了六经 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三种辨治外感热病的方法, 然此三种辨证方法对初学者不易把握。以杨栗 山、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夏秋季之湿温病 柴葛解肌汤立为主治之方

新订柴葛解肌汤系笔者老师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将《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增各药之剂近3倍并加炒地榆、连翘、青蒿而成。《伤寒六书》载柴葛解肌汤治风寒感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轻增盛,无汗头痛,心烦不眠等证,其病理为太阳经风寒未解,已渐次传入阳明经。石恩骏认为,夏秋季之湿温病,典型者如肠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可将新订柴葛解肌汤立为主治之方。方药组成:柴胡18克,黄芩12克,白芍12克,炒地榆15克,生姜2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