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应用鲜药中成药辨治热病经验

孔伯华先生曰:“欲尽诸药之能,必须依据《本经》;欲尽诸药之用,必须参酌仲景《伤寒论》。”先生用药极有特色,自成一路,参《伤寒论》之法,借温热病之善用滋阴清热、芳透淡渗之品治疗各种热病及内科杂病。选药用药注重药材道地性,如川军,川连,川柏,川郁金,川萆薢,川椒,杭菊花,广霍梗,雅连、仙露半夏、金钗石斛、鹅枳实。如一处方中用鲜石斛又改用金钗石斛,用后者取其质润、津液多,以适用津少阴亏的病人,早日恢复阴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基于六经病欲解时辨治顽固低热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他对于“六经病欲解时”的创新理解对于指导临床意义重大。通过此例应用“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愈发热的医案,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该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刘某,女,14岁。2020年4月21号电话询诊。自诉4天前洗澡受凉后发热,伴咽痛、头痛。县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正常,予清热解毒口服液、罗红霉素分散片、氨加黄敏片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孔伯华辨治热病用药特点

喜用化湿药孔伯华先生认为今人体质湿热者甚多,其热病医案中挟湿为十分之七八,常以苦寒、芳香、淡渗等法祛湿。暑湿常用芳香之品藿香、佩兰醒脾化湿;石菖蒲、荷叶开上窍,从上芳香化湿;六一散、西瓜翠衣清利小便,使湿从小便出;热盛者酌加生石膏、鲜芦根甘凉之品清化;栀子、黄芩、黄连、紫雪丹等苦寒清热燥湿;湿浊中阻不化者,取陈皮、半夏、枳壳、莱菔子、大腹皮、乌药等,行气燥湿散结导滞;或有湿停水肿者,取甘淡之猪苓、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孔伯华热病医案辨治思维

孔伯华先生以擅治发热病著称,其对热病辨治思维通过其医论医话以及我们整理《孔伯华医案存真》中其热病连续诊治医案,就个人学习体会,从中窥探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中医思维。热病病因孔伯华先生热病医案中记载发病因素,在外多感外邪、时邪,在内素有肝家热盛、肝胃实热、湿热、痰湿等。因此我们将孔伯华的热病医案的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包括六淫与时邪。外感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医案中载录病因以感风邪、风寒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外感发热的分类诊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病,一般由于外感风邪所致。在现代医学中,常把外感发热归于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升高或其分类升高即可诊断为细菌感染,给予患者口服抗生素治疗;如果白细胞或其分类不升高,一般推断为病毒感染或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给予相应的抗病毒治疗,但是易出现反复发热的现象。本文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探讨中医治疗该病的常用方法。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内伤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孔伯华从“郁热”论治热病

辨治郁热重视少阳与肝孔伯华先生重视从少阳以疏散郁热,其融合伤寒、温病之从少阳和解,宣畅之要意,并灵活化裁。其以薄荷、龙胆草二者,辛味可透,寒凉可清,病患且多肝家气郁,阳盛,二者凉肝清肝又是治本,清里透外,郁结得散,使表里之气因枢机运转而和达通利,振奋正气促使疾病向愈,辛开苦降配伍构成和解的关键环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辨虚之阴阳,配扶正之药以驱邪,以升达少阳生气,疏解气郁,开郁调气而利升降之枢,从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顽固性发热的治疗需分型辨证 识机立法

发热是临床各科的常见症状,目前关于发热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发热是机体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顽固性发热病程较长、病情顽固,且经多重治疗乏效。山东中医药大学陶汉华教授对于中医药治疗发热性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治疗顽固性发热方面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审证求因,辨机为要顽固性发热常见的病机有湿热蕴蒸、气郁发热、瘀血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等。然而这些病机描述均比较概括,具体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温病亦称瘟疫 表里证期 表里同病

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表证期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表寒 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表热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外感温热病 辨证方法与用药特色

支楠教授师从北京近代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之子孔嗣伯,是孔嗣伯老先生唯一学术经验继承人。支楠继承和发展了孔门学术思想和经验,善于将温热病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辨证中,结合自身3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在多种常见病的治疗方面方法完备、疗效颇佳,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疗中更是充分体现孔门的辨证特色,每获佳效。病因病机外感温热病的发病在孔老医集中有明确论述,“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感之于天地疠气淫邪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散寒 阳明病的治疗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爆发了规模较大的伤寒病,致病率和致死率高。张仲景曾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是古代外感热病的统称,《小品方》云:“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那么张仲景在古代并没有确定是何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条件下,是如何治疗伤寒的?我们知道,自然界存在种类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在亿万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人类共同进化。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孔光一创肺-少阳-肾相关体系治疗外感热病

孔光一(1927~2020年),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第一、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师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孔光一于1957年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生致力于我国中医教育事业,数十年来勤勉恭俭,埋头实干,为我国中医药专门人才的培养付出了毕生精力,师生皆有口碑。精熟热性病及内儿妇科疾病的辨证治疗,患者终日盈门求治,医德、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祛瘀退热法 消导退热法 滋补退热法

祛瘀退热法发热出现狂证而不是热入心包,兼见小腹急结,小便自利得,《伤寒论》称为“蓄血”,用桃仁承气汤。伴有瘀血的发热,不是单纯的退热药所能收效,必须结合祛瘀。尝治数例新产发热患者,已经用过多种退热药,神情极疲,又似昏糊,小腹结痛,诊断为瘀血未净,用失笑散加味,随下血块许多,热退神清。中医对于气血,在生理上十分重视,在病理上也极其注意气郁和血瘀,认为能使功能障碍,产生多种疾患,发热是其中之一。凡是气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