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腹痛泄泻中医治药方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组成为白术(炒)、白芍(炒)、 陈皮(炒)、 防风四味药。属于方剂里的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症见肠鸣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肝旺脾虚者。患者方某,女性,63岁,有肺结核病史,形体瘦弱,自述半年来经常腹泻,每日3~5次,且每次腹泻前有腹痛下坠感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腹泻方药 补中益气温肾壮阳

2017年5月26日诊治一患者,张某,女,43岁。不明原因不守时肠鸣腹泻,已一年余。用各种抏菌素均无效,腹疼腹泻加剧而来求中医医治。刻诊:患者形体较痩弱,四肢发凉,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言语气味缺乏,自觉胸腹空无,常以手按压上腹感觉舒畅,不欲进食,食后即泻,1日4~5次。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辨证:腹泻(中气缺乏,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治则:补中益气,温肾壮阳。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理中汤加减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腹胀腹中不适 大黄黄连泻心汤验方运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运用2例《 伤寒论》 第 1 5 4 条: “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 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 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 绞去滓, 分温再服。 ”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味少, 煎煮方法也比较 特殊。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2例患 者, 现介绍如下。案例 1 :内人因在婚期进食过量肥甘厚腻之品导致 大便黏腻,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吐逆病方药

李佃贵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五十余年临床实践中创立了浊毒学说,运用化浊解毒法医治脾胃病收效明显。现选取跟师李佃贵从浊毒论治法医治吐逆案收拾如下。张某,女,41岁,2018年7月26日初诊。主诉连续吐逆4个月。患者于4个月前因饮食板面后呈现连续吐逆,日最多吐逆数十次,吐逆物为内容物,之后为胆汁,吐逆一般继续5~6天,呈周期性发生,隔7~10天发生1次,并与月经并发。曾连续于归纳医院住院医治,对症医治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软坚散结中医案例

邓中甲运用平调散结法治疗肠癌经验肠癌是世界上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肿瘤。目前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等, 然而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仍在30%左右[1]。中医药在防治肠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运用中药防治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在临床治疗肠癌实践中逐渐形成“平调中州、软坚散结”的治疗理念, 用诸临床, 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以飨同道。中州不调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病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泻心汤及类方治疗

病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 胸膈胀满, 触之无形, 按之 柔软, 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病名首见于 《 伤寒论》 , 第 1 4 9 条云: “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 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 也, 半夏泻心汤主之。 ” 既明确了痞满的诊断, 又与结胸 证做了鉴别, 并创诸泻心汤及类方治疗, 并一直为后世 医家所效法, 现分述如下。( 1 ) 寒热并用,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腹痛病因病机方药予以探索总结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 主症的病证。腹痛病名源于《 内经》 , 如《 素问·气交变 大论篇》 曰: “ 岁土太过, 雨湿流行, 肾水受邢, 民病腹 痛。 ” 提出腹痛由寒热之邪所致。《 素问·举痛论篇》 曰: “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急引故 痛。 ” “ 热气留于小肠, 肠中痛, 瘅热焦渴, 则坚干不得出, 故痛而闭不通矣。 ” 《 伤寒论》 中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伤寒论》对呕吐的辨治简述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 气逆于上, 迫使胃中之物从口 中吐出的病证。其病名最早见于《 内经》 , 并对其发生原 因论述甚详。如《 素问·举痛论篇》 曰: “ 客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 曰: “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 而详于辨治者, 当推崇仲景。 现就《 伤寒论》 对呕吐的辨治简述如下。( 1 ) 和解少阳, 降逆止呕 该法适用于少阳有热、 胆 胃气逆之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泄泻和痢疾 中医对下利的证治总结

《 伤寒论》 中所言下利, 包括泄泻和痢疾, 其中泄泻 以排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甚至泻出如水 样为主要特征; 而痢疾则以大便次数增多, 腹痛, 里急后 重, 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现对下利的证治总结如下。( 1 )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该法适用于热毒痢疾。 症见下利脓血, 赤多白少, 腹痛, 舌红苔黄, 脉弦数。治 用白头翁汤。本方原治肝热下迫大肠的厥阴热利, 如第 3 7 1 条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中医对食复的认识 肠道微生态与“正邪”

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认识中医“食肉则复”理论食复是指外感热病后期, 随着胃气来复, 患者饥饿索食, 倘若骤然盲进, 或饮食腥膻杂沓, 便会引起热病的复发或迁延, 并伴随干嗳腹满、便秘下利等诸多胃肠道症状。食复理论强调了饮食调护在外感热病中的重要作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食复”的概念, 经由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 形成了较完整的中医食复理论, 并完善了预防、治疗方法, 但其微观机制至今尚未清晰。肠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健脾止泻汤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43例秋季腹泻患儿的临床观察

秋季腹泻是由A组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 多发于秋季, 婴幼儿为高发人群。秋季腹泻主要症状为急性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腹痛、腹胀等。临床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为主, 暂无特效药物。秋季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应施以健脾利湿、涩肠止泻之法。参苓白术散为中成药, 可益肺气, 补脾胃。健脾止泻汤由白术、泽泻、葛根等组成, 可健脾和胃, 涩肠止泻。笔者采用健脾止泻汤联合参苓白术散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 缓慢萎缩性胃炎

缓慢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腺体萎缩或肠化,部分伴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缓慢胃病。首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痛、痞满、纳差,多归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等领域。目前西医以为CAG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免疫等因素有关,医治首要是抗Hp、保护胃黏膜等对症医治,临床上仍存在效果欠佳、胃黏膜病理改动继续进展等问题。国医大师李佃贵临证50余年,衷中参西,在常年研讨脾胃病临床实践与基础研讨过程中首创浊毒理论,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