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怎么治 经方辨治

患者刘某,男,38岁。2010年7月15日初诊。自述于1周前在某工地施工时,因天气炎热,连吃三根冰棍和一碗冰镇绿豆汤,不久即发生剧烈腹痛、泄泻,伴恶心呕吐,即送当地某医院急诊就医,查血、尿、粪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拟诊为“急性胃肠炎”。给予静脉补液,肌注阿托品及口服黄连素等西药治疗5日,症状好转,但仍不时有恶心感,腹痛,泄泻日3~4次。刻诊: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胸胁胀闷,不时泛恶,食欲不振,腹中冷甚,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的病机除了具有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徐景藩发现单用补中升提法治疗胃下垂或有不效,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者,因此临证常用补中调气法、肝胃同治法及温肾化饮法。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腹部下坠感,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之“虚、毒、湿”致病说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发生的、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随着抗生素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AAD也逐年增多,尤其是在老年人群(≥60岁)的发病率极高。久用、滥用抗生素为本病外因,年老体虚为内因。中医学虽无AAD病名记载,但可归属于泄泻范畴,目前中医学对其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众多学者将本病责之为脾肾阳虚、湿浊内生。老年人“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苦寒药毒,更伤脾肾。在老年AAD的发生发展中,正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胃痛刮痧部位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一种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寒邪犯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均可使气机不利,使胃脘气滞而作痛。刮痧部位背部:脾俞、胃俞。腹部:中脘、天枢。上肢部:手三里、内关。下肢部:足三里。(王尚全)胃痛刮痧部位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燥湿运脾平胃散 健胃助消化抗溃疡

平胃散出自宋代宋周应的《简要济众方》,且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是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剂,主治由于湿困脾胃,气机运行受阻所引起的脘腹胀满,食少无味,呕恶吞酸,肢体困重,昏昏欲睡,大便稀溏等症,其人舌苔白腻而厚,脉缓或滑。《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枢,主运化水谷津液。其中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性喜燥而恶湿。胃属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湿邪滞留于中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慢性胃炎 毛德西调节升降有验方

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毛德西,中医理论造诣精深,从事临床工作50载,学验俱丰;他对消化系统疾病有深入研究,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侍诊,收益良多,兹将其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总结如下,与同道探讨。  慢性胃炎系多种原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多无特异性,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后较重。目前,西医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传统手法可疗肠梗阻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许多老人怕做手术,非常渴望无痛苦的治疗方法。现将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按摩手法介绍如下。手法按摩有一定的适应症:必须是临床确诊为肠梗阻的患者,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8小时以上。体温正常,血象不高,腹腔无感染及出血征象。如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痉挛性肠梗阻、不全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以及肠套叠早期,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手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主治各种胃炎胃溃疡 调胃饮

梁彦,56岁,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市中关村医院中医科主任,海淀区名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老师。曾跟随关幼波、王为兰、李乾构、张炳厚等众多名医学习,深入研究中医整体思想与辨证施治,对于中医祛邪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曾获北京市优秀中青年中医师三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及多项区级科研奖。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  组成:柴胡10克,香附15克,川芎10克,大枣5枚,焦三仙30克,法半夏10克,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治久年胃下垂方

炙黄芪50克,知母10克,枯梗10 克,柴胡、升麻各5 克,丹参、乌药、香附、元胡、五灵脂、蒲黄、桃仁、乳香、没药、海螵蛸、浙贝母、甘草各10克。水煎温服,每日1剂,25 日为1个疗程。有效时,隔5日,再续服下1个疗程。有补益中气,化瘀祛痰之功;治久年胃下垂伴胃脘疼痛严重者。有胃出血者,慎用本方。 (徐家旺)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二参三草汤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组成黄芪10克,党参(或太子参)10克,丹参10克,炒白术10克,薏苡仁15克,仙鹤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甘草5克。  功能益气活血,健运脾胃。  主治适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等。  方解黄芪、党参(或太子参)二药,益气健脾,补气为主,扶正固本。丹参一味,活血补血为要,《妇人名理论》赞其:“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既可活血通络,又可养血生血;丹参与黄芪、党参相配,意在气为血之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滋阴养胃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二则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呕吐”“痞满”等范畴,发病与饮食失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病位以胃为中心,不同程度地涉及肝、脾、胆等脏腑,或肝胆失疏而横逆犯胃,或胃腑积热而耗伤气阴,病久则气滞血瘀,使胃体失其濡养,甚则痰瘀内阻胃络;病性为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演变各异。病情反复发作,常致脾胃阳气或阴液受损,发展为中焦虚寒证或胃阴不足证。笔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以辨证为主,确定治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

胃络所致的胃脘痛 敛疡止痛中药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王道坤,男, 1941年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王道坤教授深入研究伤寒、易水、温补等学派,临证衷中参西,既善攻邪,又娴扶正,活用“风火痰瘀”理论辨治疑难病症,临床诊疗涉及内、外、妇、儿科,尤对脾胃疾病见解独到。  组成:生蒲黄(包
病理科 内科 - 胃肠病